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力大增,不甘蛰伏西陲,尤其是秦昭襄王时期,东出的欲望更加明显。
昭襄王时期,秦国开始大力招揽人才,而谋士范增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深受秦王的赏识。
所以,秦国对于离得近的诸侯国——比如韩赵魏三国,经常采取“切香肠”的方式。而秦国的名将白起经常率领秦军攻城略地,几乎每次都大胜而归,秦国的行为一方面极大扩大了秦国的土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挤压了三晋的空间。

武安君白起画像
公元前263年,秦军攻打韩国,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隔离开来,并且包围了上党地区,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归附秦国,于是投靠了赵国。且不说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这个地方合不合适,且说赵国派遣了老将廉颇驻守上党其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廉颇知道与秦军正面交战并不占优势,赵军也没有秦军的劲努,所以坚守上党不出战,秦国并没有什么办法。廉颇就想通过这种方式消耗秦军,所以长平之战前期赵军是占优势的。
但是,长期的坚守让疑心病很重的赵孝成王很是恼火,再多次督促廉颇交战无果后,赵王将“纸上谈兵”的赵括任命为主将。
就这样,赵军多次进攻,秦军为了彻底赢得胜利,多次佯装投降,最后将赵军引诱并包围,秦将白起围困赵军四十多天,最终赵括孤注一掷,在冲锋时被秦军射死。
也就是说,赵王的错误决策和赵括的缺乏沉稳成为长平之战赵军失败的原因。
秦相范雎,多看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