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大略》 作者是明末清初的王余佑,字申之,号五公山人,这一点多次被提到。 他生于1615年,卒于1684年,属于北方实学派的先驱,有反清复明的思想。
《乾坤大略》的内容和结构。
这是一部军事战略著作,分为十卷,每卷讨论不同的战略原则,比如进兵方向、出奇制胜、决战策略、战略要地攻取、屯田等。
提到书中强调战争规律,掌握主动权才能胜利。
列出了各卷标题,如“兵起先知所向”、“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等,说明结构清晰,每卷有自序。
这本书的特点和与其他兵书的区别。 指出它专讲战略(“王霸大略”),而不涉及具体的练兵、布阵等内容,这些由其他书籍处理。 提到该书辑评历代用兵得失,重点在战略层面,也提到它属于兵略类,不同于兵法类的理论阐述。

道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影响。 提到它总结古代战争经验,结构严谨,虽然因作者反清立场未收录元明清战例,但仍具参考价值。
还提到补遗卷专门讨论江南对抗北方的十次胜利,体现其政治倾向。
版本信息也很重要。 提到多个版本,如《畿辅丛书》本、宝兴堂刻本、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说明流传较广。 还详细描述了版本流传过程。
该书的核心战略思想。 中的自序和内容摘录显示,书中强调出奇制胜、乘胜掠地、占据要害、屯田养兵等战略原则。
例如,卷四强调决战时设伏的重要性,引用孙膑、韩信的例子;卷九讨论屯田对维持军力的必要性,引用李密和汉唐的例子。《乾坤大略》是明末清初军事战略家王余佑(字申之,号五公山人)所著的兵学著作,成书于清初。 全书共十卷,附《补遗》一卷,核心在于探讨“王霸大略”,即通过战略规划实现政权兴衰的乾坤扭转。

以下从多角度解析该书:
一、作者背景与成书动机王余佑(1615-1684)早年师从孙奇逢学习兵法,参与抗清活动,明亡后隐居著述,具有鲜明的反清复明思想。 他将军事实践与理学结合,形成“以实学及物”的学术特点,成为北方实学先驱。 《乾坤大略》的编纂动机在于总结历代战争规律,为“扭转乾坤”提供战略指导,隐含着对南明复兴的期望。
二、内容结构与核心战略思想全书按十大方略展开,每卷聚焦一主题,辅以历史案例:
1. 战略方向与奇正结合
- 强调“兵进必有奇道”,反对“一路直进”,主张分兵迂回、出奇制胜。 例如,引曹操袭白马、韩信破陈余等战例,说明“用寡覆众,因弱为强”的战术。
2. 决战与设伏
- 卷四提出“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认为“无战之祸深于战”,需以伏兵、奇袭打破常规,如孙膑败庞涓、李密破张须陀。
3. 战略要地与屯田养兵
- 主张“攻取必于要害”(如宛城之围),避免“留中梗以贻后患”;卷九强调“兵聚必资屯田”,以解决粮草问题,避免李密“米尽人散”之败。
4. 乘胜略地与招降策略
- 卷五提出“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以蒯彻说降范阳为例,主张通过政治手段巩固战果。
三、学术特点与价值1. 专论战略,不涉战术细节
书中明确表示“此非谈兵也,谈略也”,将选将、练兵等具体问题归于其他专书,专注宏观战略。
2. 以史为鉴,注重实战分析
全书辑录历代战争史实,从楚汉争霸到三国鼎立,强调“源出古人实战”。 例如,对比诸葛亮《隆中策》与周瑜取蜀之谋,分析战略规划的成败。
3. 补遗的政治倾向
《补遗》一卷专论江南十次胜北方的战例,暗含对南明抗清的期许,体现“胜负不在强弱,而在人之运用”的核心观点。
四、版本流传与影响《乾坤大略》版本众多,包括:
- 早期版本:咸丰四年(1854)秦聚奎校录本。

- 刊行版本:《畿辅丛书》本(1879)、宝兴堂刻本(1907)、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37)。
- 后世评价:杜越称其“草庐中事业”,王源比之为“诸葛武侯之流”,凸显其战略价值。 尽管因反清立场未收录元明清战例,但仍被视为古代战略思想的重要总结。
五、历史局限书中未涉及火器等技术进步对战争的影响,且因作者立场回避明清战争实例,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
但其对战略主动权的强调(如“大势既定,彼将焉往”),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综上,《乾坤大略》是一部以历史战例为根基、专论宏观战略的军事经典,体现了明末清初实学思想与军事智慧的结合,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