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7首,禅意十足,意味深长。​​​

静心墨守 2025-03-24 05:04:33

01

《偶题》

【宋】道济禅师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识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作者简介道济禅师(1148—1209),字湖隐,号方圆叟,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受度于佛海禅师,居杭州灵隐寺,状貌癫狂,人称道济癫。因不守佛教戒规,不忌酒肉,尤其嗜好狗肉蘸大蒜,整日疯疯癫癫,又称济癫僧。他喜好打抱不平,富有正义感,性格幽默,常嘲弄官府,救民济世,而深受民众的喜爱,民间称济公活佛。

赏析:这是一首潇洒优美的禅趣诗。好一个豁达洒脱的癫僧!兴之所至,独游西湖,篙师会意,无心跟这混迹江湖的名僧问价论钱。理喻篙师是我,我即篙师。度人者自度,自度者度人。他“几度”上船,喜好的是什么?是那啼鸟啼破的“幽寂”,是那“山横落照”的旷远。以景语抒情,情景交融,可谓妙心偶得。道济禅师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佳作为:“出岸桃花红锦英,夹阳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可见这位爱与大自然交流的狂僧,也是一位诗坛的丹青妙手。无论是“一声啼鸟破幽寂”还是“冲破平湖一点青”,均为妙悟妙得之句。

其诗《自赞》,极尽自在:“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尖明月冠南洲。转身移步谁能解?雪覆芦花十二楼。”转身红尘里,移步大道中,呈现多少禅子风流!“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不言不语知何事?只把心来不自瞒。”这首送僧诗也是一个大我的觉者的大写照。与道济禅师齐名的人称“明癫”的惠明禅师,也能诗善律,其作《手影戏》,以影戏喻人生喻禅悟,可谓精妙:“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02

《寒山诗》

【唐】寒山禅师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作者简介寒山禅师(691-793),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与丰干禅师(弥陀化身)、拾得禅师(普贤化身)号称“三圣”。又以三者都隐栖在天台山国清寺,所以也称“国清三隐”。有《寒山子集》三卷。

赏析 第一、二句“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人的真心本性,像湖水一样清澈澄明晶莹,只要彻法底源,自然能见到真谛。 第三、四句“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众兽,这里是比喻纷杂的妄念,如众多的野兽一样。如果心中无一事,则心湖清澈,自然就能见到纷纷的妄念了,这妄念如野兽般,奔驰不息。 第五、六句“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永劫,是指极长的时期。劫,是梵语劫波的简称,是计算世界成坏相的名词。佛教里“永劫”的指永无穷尽之时。如果不随妄念起伏奔驰,心就会永远是那么平静,不会有改变。

第七、八句“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如是知,无形无相为“如”,有形有相显“是”,见“是”知“如”,见到有,知道没有,就是“如是知”。如果能“如是知”,就明白“妙有不碍真空,真空即是妙有”,就会知道没有所谓的正面、背面,就证到了没有分别的绝待的“一”。这时候,人当下就解脱了,不再为妄念所缚,实现了真正的心的自由。

看到了这首诗,仿佛就看到了寒山大师和拾得大师在人世间游戏神通的样子。心自在了,行当然也很自在啦。

03

《偈颂》

【宋】杨岐方会禅师 前三三与后三三,大事光辉明皎皎。

回头不见解空人,满目白雪卧荒草。

作者简介杨岐方会禅师 (992-1049),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俗姓冷,出家于筠州九峰(在今江西高安),师事临济宗门下之楚圆禅师,自成杨岐派,世称杨岐禅师。后往潭州(今湖南长沙)参石霜楚圆禅师。 赏析 文喜和尚游五台,礼拜文殊。到山下投一寺宿,遇一老僧与童子。老僧多次点拨,文喜始终不悟。

文喜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文喜问:“住众多少?”老翁答:“前三三、后三三。”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只见文殊骑狮子住空中,文喜方知是亲见文殊,却当面错过。

后来文喜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安心住下来做煮饭的工作。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举铲便打,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的心性,终日心外求法,患得患失,妄生烦恼。若能自悟心性,自然“大事光辉明皎皎。”这时回头“不见解空人”,禅师大梦已醒,那个梦中孜孜解空求道的行者,只是梦中人一场梦中事而已,又哪里是实呢?禅师举目抬头,“白雪卧荒草”,原来道就在身旁,而平时不觉。

关于这则公案,还有很多拈颂,如明昭颂云:“廓周沙界圣伽蓝, 满目文殊接话谈。 言下不知开佛眼, 回头只见翠山岩。”雪窦颂:“千峰盘屈色如蓝, 谁谓文殊是对谈。 堪笑清凉多少众, 前三三与后三三。”

04

《偈颂》

【宋】杨岐方会禅师 前三三与后三三,大事光辉明皎皎。

回头不见解空人,满目白雪卧荒草。

作者简介杨岐方会禅师 (992-1049),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俗姓冷,出家于筠州九峰(在今江西高安),师事临济宗门下之楚圆禅师,自成杨岐派,世称杨岐禅师。后往潭州(今湖南长沙)参石霜楚圆禅师。 赏析 文喜和尚游五台,礼拜文殊。到山下投一寺宿,遇一老僧与童子。老僧多次点拨,文喜始终不悟。 文喜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文喜问:“住众多少?”老翁答:“前三三、后三三。”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只见文殊骑狮子住空中,文喜方知是亲见文殊,却当面错过。 后来文喜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安心住下来做煮饭的工作。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举铲便打,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的心性,终日心外求法,患得患失,妄生烦恼。若能自悟心性,自然“大事光辉明皎皎。”这时回头“不见解空人”,禅师大梦已醒,那个梦中孜孜解空求道的行者,只是梦中人一场梦中事而已,又哪里是实呢?禅师举目抬头,“白雪卧荒草”,原来道就在身旁,而平时不觉。 关于这则公案,还有很多拈颂,如明昭颂云:“廓周沙界圣伽蓝, 满目文殊接话谈。 言下不知开佛眼, 回头只见翠山岩。”雪窦颂:“千峰盘屈色如蓝, 谁谓文殊是对谈。 堪笑清凉多少众, 前三三与后三三。”

05泛海

王阳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赏析 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他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就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

王守仁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从创作背景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此诗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06

《新年》

无可禅师(生卒年不详)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

赏析“人生石火花,四季倏往来。偷人面上花,夺人头上黑”,(唐僧子兰《短歌行》)时光是何等无情。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对悟道求禅的智者,对畅晓生命迁流不息的道友而言,却是另一番颖悟与意趣。

全诗充满无比的禅悦之感,没有丝毫的感叹与伤悲。诗人或燃灯坐定,或安享林下意趣,新年过后,是“草生新”、“又见春”的喜悦,全无“岁去频”的慨叹,表现了一位达者淡泊至澹的意趣。诚如诗人李端所言,上人“得道轻年暮,安禅爱夜深”。

翻开历史的篇章,到处可见禅子对时光流逝疏旷的感悟,让人从中有无穷的启迪。如齐己的《除夜》(“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明朝待晴旭,池上看春冰。”)、明僧示寂的《小除夜示学人》(“一静消诸累,多能即是顽。不因平日简,焉得此宵闲。竺典当尊重,凡情莫浪攀。老夫疏野甚,生长只知山。”)、明僧大健的《除夕》(“顾余无事客,岁去岂关情。赢得梅花看,何妨白发生。青山今古意,流水去来声。曾不异常夕,人偏惜此名。”),均表现了乐筒享闲的禅趣与“青山今古意,流水去来声”的对自然规律的体味。

07

《哭柏岩禅师》

李益(748—829)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

作者简介李益(748—829):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初因仕途不顺,弃官优游燕赵间。后官至礼部尚书。“大历十才子”之一,长于七绝,其诗音律和美,风格悲怨。赏析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吊祭诗。首联写禅师行将就木之际,视死如归,没有任何落寞之感,何等坦然自若!颔联继续描写禅师生前的生活百态:亲自督修埋骨坐塔,日日清扫供佛影堂,一刻不曾松懈修持。颈联以严谨的对仗与平实的笔墨写禅师的风骨:日夜闻钟参坐,春秋托钵修心,展现了一代大师“平常心是道”的精神风范。游方的禅子们,将“空”游柏岩了,他们到达柏岩会真正体会到“空”的底蕴。全诗层层迭进,表现了诗人对禅师的崇敬之情。

贾岛也做过一首《哭柏岩禅师》,可参照一读。诗云:“苔覆石床新,师堂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