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低层次者争辩,方能收获广阔的世界

浮生归来超少年 2020-07-21 12:25:29

一日,孔子的学生正在门前扫落叶,突然来了一个人,问他说:“你是不是孔子的弟子?”

孔子的学生点头称是。那人又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学生,应该也很博学,我且问你一个问题,一年有几个季节?”

孔子的学生答道:“当然是四季。”那人却摇头说:“不,一年只有三季。”

结果,两个人为一年有几季的问题争辩了半天。

这时,孔子过来了。那人也问孔子:“一年有几季?”孔子竟肯定地回答:“先生您说得对,一年有三季。”于是,那人便满意地扬长而去。

孔子的学生很不解,“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师为什么谎称三季呢?”

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个人通体的绿色吗?他是蚱蜢变的人,蚱蜢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没经历过四季,你和他争辩四季的问题,不是浪费时间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三季人”,他们的认知本就与你不是一个层次,再加上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求胜心,更是让他们陷入争辩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如果一味地去争输赢,不仅说服不了他,反倒还消耗了自己。

庄子在《秋水》篇里讲过这样一句话:夏虫不可以语冰。

就是说不要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这纯属浪费时间,因为它从来没有感受过寒冬,它从来没有体验过冰雪,在它的世界里只有春天的阳光和炎炎夏日,它永远都无法理解你所说的冰雪寒冬,这纯属浪费时间。

这就好像是给一个从未见过光明的盲人讲关于光的事情,你很清楚,你不可能说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光明,因为他从来没有体验过光明。

他可以了解光的理论,光是由什么组成,但那不是光的本身,他永远不会了解真正光是什么,光是不能被传达的,光是不可以言说的,它是一种经验。

老话说得好: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层次越高的人修养越高,交往的层面是由自身的素养决定的。思想浅薄的人自然结交的大部分也都是肤浅和物质的人,聊的无非也是鸡毛蒜皮。

生活中,我们要分清群己界限,有些圈子,即便是“同学”或者“同事”,和“朋友”都是不同的概念,选择能“混在一起”的人当“朋友”,如果可以相互认可,彼此信任自然最好,如果做不到,各安其职,礼貌相待就好,没必要强融。

很多“争论”的场景,其实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争论,而是话语不对等的尴尬抬杠,情绪上的升级,继而出言不逊。

话语不对等,指的是双方不在一个语境,也不在一个层次下交流,所争所论风马牛不相及,只会损耗心力。

不同层次的人之间讨论问题,彼此南辕北辙,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和不同层次的人沟通是一种漫长的无奈,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更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明知无法战胜对方本质上的狭隘,进行争辩只会损耗精神,这时不如不争不辩,因为层次不同是争不出结果的。

你要清楚,和什么样的人争辩,就注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最好的发声方式莫过于不争辩、不解释,做好自己。

真正厉害的人没有工夫和你争来辩去,他们都在笃实地行动,与其和他辩论,不如脚踏实地的践行,况且,很多道理不是辩论就能辩清楚的。

真正有智慧的人鲜少与人争辩,毕竟层次不同,解释再多也是徒劳无益。

《庄子》里有个叫士成绮的人,听到世人常常夸赞老子,于是跋山涉水来拜访老子,看到老子外表平平,其貌不扬,住的地方也极其普通,便说:别人说你是圣人,我看是老鼠还差不多。

老子看了他一眼,低头继续读自己的书,完全不理他。

第二天,士成绮觉得自己太过分了,来找老子道歉。谁知道老子对他说:“我如果有获得大道的实质,你骂我是猪、狗、老鼠又有什么关系?我还是我,你说什么,是你认为的,它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

喜欢和人争论的人多半是内心还不够笃定,只要认定自己是对的,面对那些指责自己的人只需淡然一笑,不必太在意,有些误会何必在意?有些谣言又何必争论?

“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辩,因为争论里并没有真正的赢家,在浪费时间、消耗感情的同时,只会让彼此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

不争辩不代表你心虚理亏,而是因为内心无愧,清者自清,身正品正,总有一天时间会验证。

有时候,沉默是一种智慧,不争辩是一种修行。

永远不要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只管做好自己,堂堂正正,时间会帮你澄清。

人这辈子,重要的不是和别人争辩,你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人品端正,无惧流言蜚语,清者自清,无愧于心。

当你与别人争辩时,你的世界中心在他处;不屑与他人争辩时,你才是你的世界中心。

在我们的周围,总能听到一些人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品头论足:都快三十岁了还不快点找对象,女人都是越老越贬值;你孩子都四五岁了,可以要二胎了,现在不要二胎,将来肯定后悔……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鱼,又怎知鱼之苦?既然都不知道,又凭什么对别人的事指手画脚?

未曾经历,不成经验,他们从未去过你到过的地方,从未经历过你受的痛苦和磨难,不知道你读过的书……隔着太多太多的障碍,沟通就是一场漫长的无用功,有时候唯有沉默,一笑了之才是最明智的方法。

生活里其实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是非对错,也没那么多的非黑即白,如果你与他们争论,那么你的时间就在这些争论中悄悄流逝了,你的好心情也在这些争论中渐渐败坏了。

我们很难改变不同层次人的看法,特别是那些动辄扣帽子,无理取闹,刷存在感的人,对他们或回避、或远离、或一笑置之、或请他们闭嘴,因为再说下去也是一场无谓的争吵。

人生如同爬山,站在山顶的人看到的是云,站在山腰的人看到的是树,站在山脚的人看到的是草。

人的认知就像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越往下所见越少,越往上所见越多。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

世界那么大,圈子那么多,总有和你认知层次相同的人,人和人交往讲究臭味相投,而无关金钱多少。

当你到过更高的地方,看过更远的世界,自然无需理会闲杂的声音。如果想要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那就请远离那些低层次的圈子。

人这一生真正需要的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尊重自己的内心,看重自己的想法,内心丰盈的人从不活在别人眼里,更从不活在别人嘴里。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循规蹈矩,活在别人眼里,只能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位置。

周国平说: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好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

如果李白去当官,那么中国会多一个不入流的政客,少一个天才的诗人;

如果李广从文,那么中国就会多了一个不入流的文人,少了一个彪悍的将军。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莫过于看自己的风景,走自己的路,坚守自己的方向。人生一世,一定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活出自己!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