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后我在敦煌当汉商》作者:绿豆红汤
【文案】
古代硬汉vs现代穿越女
“听姨娘的话,死了就干净了,别怕,姨娘陪你一起。”
隋玉乍然有意识,脑子里浮现的就是这句话,她挣扎着从白绫上摔下来,眼前垂着一双绣花鞋,她没被勒死险些被吓死,一抬头,床上坐着个吓傻的男娃。
受宗族连累被抄家,下大牢前,原主的姨娘绝望之下带着女儿自缢,原主死了,隋玉李代桃僵活了下来。
恰逢西北大胜,为戍边屯田,朝廷下令移民,隋玉全族作为罪奴流放西北。她带着吓得呆傻的幼弟从江南走到西北,还没站稳脚跟就被指给戍卒当婆娘。
男人因她是罪奴而不喜,天天冷着脸当活阎王。
然而男人嘴硬心软,是个纸老虎,隋玉掐准男人的脉,一寸寸攻克,看他步步沦陷。
“我们不求人了,我去挣军功,用军功给你脱奴籍。”
自此,男人在外力攒军功,隋玉在家种地驯养骆驼,等他安然归家。
得了自由身,隋玉组建骆驼商队,穿过大漠,途径戈壁,走在雪山下,踏过长河。她枕着驼铃入眠,听着鹰唳转醒,带着丝绸、茶叶、瓷器前往西域,又带着良种马、金银珠宝和珍贵药材返回。
在丝绸之路上留下独属于自己的脚印。
【注1】小说背景借鉴西汉,但人物杜撰,不可考。且女主是穿越女,后期组建商队前往西域,在引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方面会拉快历史进程,能接受的可入。
【注2】文中物价偏高,尤其是肉价,但非虚构,数据设定参考敦煌出土的竹简(详情围脖有贴图)
【注3】一两=一贯钱=一千文=十钱
内容标签:布衣生活穿越时空种田文 先婚后爱
搜索关键词:主角:隋玉
一句话简介:还发了个男人
立意:默默耕耘,静等花开
【作品简评】
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的古代穿越小说,作者绿豆红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角隋玉在西汉时期历经磨难却始终坚韧不拔、努力奋斗的故事,带领读者领略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与生活百态。
小说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紧张压抑的氛围中,隋玉因宗族连累被抄家流放,原主更是在绝望中自缢身亡,而隋玉借尸还魂,从此开启了她在古代艰难求生的历程。从江南到西北的流放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困苦,隋玉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严寒、风雪、沙漠等,还要应对押送官兵的刁难、族人的排挤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生死危机。
然而,隋玉并未被困境打倒,她凭借着现代人的智慧和骨子里的坚韧,一步步在这个陌生的古代世界站稳脚跟。在到达敦煌后,她先是被迫进入妓营,经历了一番波折才得以脱身,嫁给戍卒赵西平。婚后的生活虽平淡却也充满挑战,为了改善生活,隋玉开始尝试各种赚钱的途径,从最初的编草网逮鱼、卖鱼,到后来的摆摊卖包子,再到后来的种种谋划,情节不断推进,展现了隋玉在困境中不断寻找生机、努力改变命运的过程。
其中,隋玉在经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如摊位被抢、被人刁难、面临律法限制等情节,更是让读者为她捏了一把汗。而她每次都能巧妙化解危机,如利用与赵西平的关系、借助他人的帮助以及自身的智慧和勇气,使得情节既紧张刺激又合情合理,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阅读兴趣。
隋玉:作为小说的女主,隋玉的形象塑造得极为成功。她是一个穿越者,带着现代人的思维和观念,这使她在古代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种独特性让她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想出与众不同的解决办法。她聪明机智,在流放途中就展现出了非凡的生存能力,如利用雪洞躲避风雪、想出办法获取食物等。
在面对感情时,隋玉也有着现代人的大胆与执着。她对赵西平从最初的无奈接受,到后来的逐渐心动,过程细腻而真实。她会主动出击,用自己的方式去打动赵西平那颗看似冷漠的心,两人之间的感情发展充满了戏剧性和温情。
同时,隋玉也是一个善良且有同情心的人。她在自身处境艰难的情况下,依然不忘帮助他人,如照顾隋良、关心隋文安兄妹,甚至还为妓营里的佟花儿出谋划策,试图帮助她摆脱困境。这种善良并没有让她显得软弱,反而更加凸显了她的坚韧和人性的光辉。
赵西平:赵西平是一个典型的古代硬汉形象。他身为戍卒,性格直爽、脾气倔强,有着军人的坚毅和正直。起初,他因为隋玉的罪奴身份而对她心存偏见,但在相处过程中,逐渐被隋玉的聪慧、善良和坚韧所打动。
他虽然不善言辞,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很生硬,甚至常常因为隋玉的一些举动而感到无奈和恼火,但在关键时刻,他总是能够挺身而出,保护隋玉和她身边的人。比如在面对他人对隋玉的刁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维护她;在隋玉想要尝试各种赚钱途径时,他虽然嘴上不赞同,但还是会默默地给予支持和帮助。
赵西平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层次,他与隋玉之间性格上的差异和互补,使得两人的感情线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读者看到了古代男女在感情和生活中的不同态度。
其他人物:除了主角之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如隋文安兄妹,他们因家族的变故而命运多舛,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轨迹。隋文安的责任感、隋慧的温婉善良、隋灵的任性冲动,都在不同的情节中得以展现,丰富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发展。
还有像春大娘、老牛叔等配角,他们虽然戏份不多,但却起到了推动情节、烘托氛围的重要作用。春大娘的善良热心、老牛叔的朴实憨厚,都为小说增添了一份人间烟火气。
作者在小说中对西汉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从社会制度层面,如律法对罪奴的严苛规定、官场的人情世故以及军队的管理等,都通过主角们的经历一一展现出来,使读者对古代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生活细节方面,作者更是下足了功夫。无论是描写流放途中的艰苦生活,如吃的是清汤寡水的粥食、住的是简陋的柴房或驿站,还是描绘敦煌当地的风土人情,如热闹的集市、独特的饮食文化、百姓的劳作方式等,都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真实面貌。
例如,对隋玉摆摊卖包子的描写,详细地呈现了包子的制作过程、摊位的经营情况、顾客的反应以及与同行之间的竞争等细节,不仅展现了隋玉的商业头脑和勤劳努力,也让读者对古代的商业活动有了直观的认识。
小说的主题丰富多元,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坚韧与奋斗的精神。隋玉从一个穿越到古代、面临绝境的弱女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渐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中找到了立足之地,并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的经历告诉读者,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在那个充满苦难和不公的时代,隋玉、赵西平以及其他一些善良的人物,他们之间的相互扶持、帮助他人的行为,如隋玉对族人的关心、赵西平对隋玉的保护、春大娘为他人着想等,都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同情和友爱。这种人性的美好在黑暗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此外,小说还涉及到了对家族、爱情、友情等多种情感关系的探讨。隋玉与族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既有因家族连累而产生的怨恨,也有在困境中相互依靠的亲情;她与赵西平之间从陌生到相爱的感情发展,展现了古代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她与隋文安兄妹等人的友情,也在共同经历的苦难中得到了升华。

【片段阅读】
肚里有了热食,终日紧绷的身子松懈下来变得沉重,隋玉觉得疲乏犯困,抓住这丝睡意,她钻进草盖下,蜷缩着手脚闭眼睡觉。
隋文安守在残留着火星的坑边,跟两个妹妹说:“你俩也去睡,夜里冷,睡不了多久,趁这会儿补补觉。”
“火能留着吗?我们晚上再烧罐热水喝。”隋灵问。
隋文安摇头,一是没可供烧火的木柴,二是马厩里满是干草,一点火星迸出去就能引燃大火,这后果是他们承担不了的。
人都睡了,马厩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伴着风雪的声音,倒也是难得的安宁。
隋文安用棍翻动坑里的灰烬,待最后一抹猩红色的火星消失,他提起罐子出门,装雪倒进坑里,末了再用之前挖起来的土埋上。
“三叔,我去巡一下火坑,你留这儿守着。”他说。
隋虎点头,提醒说:“有柴的火坑是人家特意留的火种。”
“我晓得。”
隋文安又出去装满一罐雪,余火烧尽的火坑倒上雪埋上土,留有火炭的火坑他用雪沿着坑边围一圈。
睡梦中的人被他弄出的动静惊醒,不等看清他的动作,只以为是他坏心要扑灭特意留的火种,爬起来就一脚踢过去。
“叔,别误会,火没灭。”隋文安踉跄一下,他憋屈地好声好气解释,捏了最后一捧雪补在裂口处,提起罐子走了。
应募士这才看清火坑边堆的一圈雪,明白是误会人了,但见隋文安穿的是囚衣,他也没道歉,扭开脸往火坑里丢几根木柴,倒头继续睡。
马厩门开阖带进来的冷风让靠门睡的人发恼,刚要发脾气斥骂,在看见门外站的官兵时瞬间变得老实和善。
“官爷。”隋文安低眉顺眼地问好。
“犯了什么罪?”
“罪人的父亲是舆县前郡守。”隋文安羞愧道。
留有胡须的官兵闻言霎时变了脸,再开口时失了温和之色,冷硬地说:“此后几天你负责盯着余火,但凡失火,罪责皆在你。”
隋文安平静地躬身道诺,等人走了,他继续装雪。待徐徐冒着青烟的火坑都围上一圈雪,他这才拎着罐子坐回到自家人睡卧的草铺上。
“外面还在下雪?”隋虎编着鞋底头也不抬。
“停了一阵,又下起来了。”隋文安脱了草鞋倒雪,忧心地说:“再落几日雪,待我们赶路的那日,恐怕雪要埋齐大腿。”
隋虎停下手上的动作,良久没有开口,再低头去编鞋底的时候忘了该动哪根草,他叹声气,只得拆一截再编。
隋文安从草铺下择出一把稻杆,坐过去跟隋虎学着编鞋底。
时间在风雪间流逝,马厩里煮饭烧火的余温渐渐散尽,寒气又起,沉睡的人被冻醒,一个个缩在草盖下撕心裂肺地咳。
隋玉在睡梦中感觉身上盖的草被人动了,意识缓慢苏醒,她正琢磨着是不是隋慧坐了起来,就察觉到裤腿被卷了上去。她猛地睁眼,就势一脚蹬过去,腿上盖的干草飞了起来,尘土飞扬,激得其他人纷纷打喷嚏。
“你动我裤腿做什么?”隋玉含着怒瞪向隋虎。
“吓到你了?我看看你腿上的那东西是怎么做的,我给你小弟也做两条。”隋虎说。
“就是在布上戳一排眼儿,用麻绳串进去,将两片布连在一起就行了。”隋玉坐了起来,解开腿上的一个草筒递过去,说:“就剩那点布了,你们几个分分吧。”
“多谢玉妹妹。”隋慧高兴极了,这下不用拆肚兜了。
天色近晚,马厩里光线昏暗,隋玉瞄了一圈,多数人还是躺着,坐着的都在捶着胸膛憋着劲闷咳。她心想她们这一伙儿人到底是富贵人家养出来的,身底子不差,在寒天雪地熬了这么些天都没病。
麻布的撕裂声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离得近的人打听道:“哪来的布?你们在做什么?”
“给胫衣多续层布,想往夹层里多塞些草。”隋虎答。
“可有多的布?我给孩子也做一个。”
隋虎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看明白草筒该怎么做,就把隋玉的递给她,让她赶紧穿上。
“快开饭了,待会儿还是你跟你堂哥去抢。”他说。
“晓得。”隋玉拖长了声音,她绑好系带盘腿坐着,再次打探道:“临行的前一晚,王季言可给你送饭了?”
王季言就是原主的前未婚夫。
隋虎看她一眼,放下手里的布,说:“你给你小弟做两条草筒,我分你一半。”
隋玉摇头,“我不要,你继续做吧。”
确认他手里有银子她就放心了,她留两个小儿镯用于救急,其他的碎银子都能用来换东西。
头顶的棚顶上突然响起沙沙声,下一瞬,马厩外“咚”的一声响,是屋顶上的积雪滑了下来。
隋文安正想着要不要清一清屋顶的积雪,就见隋玉嗖的一下站起来了,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穿的鞋子,抱起陶罐就往外冲。
“放饭了。”马厩里的人纷纷往外冲。
隋文安也赶忙大步追上去,不多一会儿就跟隋玉前后脚回来了。
又是一顿热粥,吃完后马厩里彻底黑了,隋玉拉着隋慧和隋灵出门躲在墙根下解决了三急就进马厩里躺着。
隋文安在排查完火灾隐患后,到底是不踏实,怕积雪会压塌屋顶,他连夜爬上马厩顶,瑟瑟发抖的将积雪推下去。
“到底是权贵家子孙,这周全能力可非寻常人能比,可惜了。”一间屋舍里响起一道说话声。
“多照顾些?让他活着去西域?这人死在战场上也能拖死好几个匈奴贼。”蓄有胡须的人说。
“成。”
……
雪又连下三天,停雪的那个傍晚,毫无温度的冬阳难得露了头,耀眼的光线落在皑皑白雪上,晃的人睁不开眼。
“雪这么厚,接下来的路可怎么走?”拖家带口还推车的应募士们愁了。
就是押送的官兵也发愁,若是硬要出发赶路,在雪地里淌个一日,人估计得冻死大半。但又不得不走,长安城里还有应募士和免刑罪人在等着。
走或不走,左右都交不了差。
天色擦黑了,晚饭还没送来,隋玉让隋文安提着罐子跟她出门,她从草铺下抽两扇木板,在隋虎的低斥声里跑了。
木板用麻绳缠在脚下,因为过长过宽,隋玉走动起来很是费劲,她喊隋文安来扶着她,一步步走到积雪厚实的墙根下。
“堂兄你松手,你瞧,我没陷下去,你看我再走两步。”隋玉扶着墙走,木板压在雪上,积雪微微下陷,但下陷到半指长时就稳住了。
隋文安看明白了,他大喜道:“明日赶路我们就绑着木板走,人不会陷进雪里,我去跟其他人说。”
马厩里的人出来了,动静惊动了屋舍里的官兵,他们出来后看见隋玉拖着两个木板在雪地走路,别说腿了,就是脚也不会陷进雪里。
“倒是我糊涂了,没想到这个法子。”一个年长的官兵大喜,“役卒呢?把你这里的木板都拿出来,我们明天继续赶路。”
“官爷,可融我说一句?”隋玉喊了一声。
“行,你说。”蓄有胡须的官兵对隋家兄妹有了改观,同时对她接下来的话有了期待。
“我们一行几百个人,长短轻重都合用的木板想必不够用,而且这一路走来,不少人都生病了,拖着个病体再踩着木板走路,速度指定快不了,很大可能就是在明日天黑时无法抵达下一个驿站。”隋玉尽可能大声说,让所有人都能听见。呼出来的热气撞上寒气变成白雾模糊了她的视线,但不妨碍她能看到多数人在听了她的话后跟着点头。
这是她头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提建议,哪怕有底气,心里也是慌的紧,手腿都跟着发颤。
“傍晚出了太阳,明日大半会是个晴好天气,太阳晒个一天半日,表层积雪融了化成水浸进雪层里,积雪会被压实,更能承重。再加上过个一夜,夜里寒气上来水结冰,雪层会更加硬实,越发能承重。我建议是我们再多留一日,后日出发赶路,并且是一条木板两三个人一起用,年轻的带年老的,健壮的带病弱的,小孩夹在中间。我跟我堂兄给大家演示一下。”隋玉从雪堆上下来,递了麻绳给隋文安,说:“堂兄,你跟我一样,麻绳绕过木板绑在脚上。”
“明白。”
待绳索绑好,隋玉拽着隋文安的衣角,说:“先迈左脚,一、二、动。”
两人踩着木板初时动作还生疏,多走几步就熟练了,脚步越来越快,走在积雪上虽会陷进去,但不影响走路。
“好,就依这位姑娘说的办。”蓄有胡须的官兵发话了,“后日出发,明日你们各自寻了长短合适的木板,先在附近练练。”
“官爷,我们的木板车可怎么着?”推车的应募士问。
官兵看向隋玉,隋玉脑子快速转动,说:“只能把车轮卸了,拖着车板走。”
“就这么着,带不走的就留下来。”官兵只管人,可不关心木板车的去留。
事情解决了,役卒开始放饭,隋玉跟隋文安再去抢粥的时候没人再踹打他们。
打饭的时候,隋玉递出罐子,说:“六个人的食。”
役卒给她装了满满一罐子,还捡稠的捞。
隋玉抱着罐子笑得脸都要烂了。
这天晚上,隋玉吃了个饱饭,睡觉都是带着笑的。
如她所料,次日是个大晴天,屋顶的瓦沟里雪水滴滴答答落了一天,到了傍晚上冻时才止住。到了天明,屋檐下挂着晶莹的冰棱。
“哨响迈左脚,都稳当点,后面的人瞅着没踩过的地方走。”出发前发号施令,官兵的声音温和了许多,他盯着三三两两踩着木板的人,含住木哨大力吹响。
哨声在雪原上响起,弓着背俯着腰的人齐刷刷迈开左腿,一行人整整齐齐离开了矗立在荒野的驿站,继续向西北行进。
#晋江小说推荐#
PS:想要资源的宝子们【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留言【想看】小馆会私信链接你的!
文中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