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体制内的网友,前段时间给我发了一封私信,说自己明明才36岁,自以为是青年,但在单位提拔时被却告知已不属于年轻干部,而错过晋升。
他很纳闷,现在年轻干部的门槛这么高了吗,自己不经意间就已经不是年轻干部了。那么,今天咱们就一块来了解下关于干部年轻化的一些事情。说起来,体制内的单位,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国企,还有一些社会团体,这些年来一直在搞干部年轻化,而且还分了三个阶段来推进。头一回,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那时候特别强调干部要“四化”,也就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么一来,好多年轻干部就被破格提拔了上来,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机会。第二回,就是2010年前后那几年,各单位又开始搞干部年轻化、高学历化,还加上了竞聘上岗和公开招聘。结果,一批批高学历、留过洋、专业强的年轻人,通过竞聘、招聘这些方式,也都站上了更高的岗位。到了第三回,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干部选拔机制又变了。
从动议、酝酿这些环节开始,权力更加集中了。然后呢,大量的年轻干部就被下派到基层,或者交流到其他岗位任职。这一波操作,可是让基层的小伙伴们看得目瞪口呆,好多重要的职位都被这些年轻人给占了,大家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可就复杂了。咱就拿几个典型现象说说吧。比如,在央企和大型国企里头,从总部机关下派到二级单位的年轻干部越来越多,基层的好多职位就这么被占了,基层的小伙伴们看到了希望渺茫。再比如,公务员体系里头,上级直接空降年轻干部到县里、局里、乡里、镇里当一把手,内部的人想提拔转正?难!还有,上级直接委任年轻干部为下一级重要委办局的一把手,那些等了好多年的副职们,一个个都傻眼了。最让人无奈的是,年轻化这事儿还导致年龄层层递减,基层干部被比自己年轻的上级下派或交流干部顶掉了职位。你熬啊熬,好不容易熬到快够线了,结果上级又“卡着点”把你淘汰出局了。这几年,年轻干部那是层出不穷,思想新、点子多、有活力,这当然是好事儿。但话说回来,他们坐火箭似的迅速登上“权力”的舞台,这背后的逻辑,也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三个阶段强推干部年轻化,根本原因是干部老龄化和同质化太严重了,形成了年龄“钙层”,得赶紧充点新鲜血液进来。这些年,年轻干部确实成长得快,有优势,但也不能排除“利益和资源串换”的问题。比如,有些老领导退休前,急着把年轻的儿女推上位。为了绕过回避机制,就互相提拔对方的儿女。怎么才能让儿女快速成长呢?在基层历练太慢了,起点也低,那就放在机关去镀金,层级高、职级高,很快就提拔到下一级重要岗位,锻炼几年再上一层楼。为啥年轻干部要么是空降、要么是交流呢?因为在基层单位,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好干部要成长起来,得经得起大多数群众的观察和评价。这些年轻干部何德何能?能迅速提拔起来?所以,空降或交流就成了曲线救国的最优解!干部年轻化是个大政策,基层人员都支持,但这个机制也并非完美无缺。它也有一些让基层人员寒心的地方,上级机关得认真听听意见。你想,上级机关下派年轻干部,把基层本来为数不多的职位给占了,基层干部的成长空间就被压缩了,提拔进步的机会也被剥夺了。这样一来,他们失去动力,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首先,伤害感情。基层干部辛辛苦苦工作这么多年,等的就是那唯一的提拔机会。结果被空降下来的年轻干部给挤占了,希望落空,能不寒心吗?寒心之后,不是躺平就是佛系,更严重的就是摆烂。其次,工作损失。很多年轻干部都是“三门干部”,没有基层经验。他们在机关镀金之后,就被拔苗助长,空降基层当领导。结果,工作不接地气,作风漂浮,既损害了工作实效,也伤害了基层干部的感情。最后,影响队伍。在基层单位,提拔一个干部,可是能带动一连串人的。比如提一个局长,副局长、科长们就都有希望了。但机关的年轻人空降下来,影响的可不止一个局长职位,而是一连串人的晋升机会。这样一来,基层队伍的积极性可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干部年轻化有利于激发活力,但带来的弊端也不能忽视。大规模、大面积、大数量地空降、交流年轻干部,拔苗助长,可能对工作不利,也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干部层级的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年轻干部也会形成“积压层”,“盖住”比他们更年轻的年轻干部。因此,干部队伍建设还是应该坚持“老中青”三结合的梯队建设比较好。这样既能保证活力,又能保证稳定,大家说是不是这回事?
年轻就思想多,点子多?未必吧!
提拔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大多数中年人一夜返贫,挑起担子,几方不落好。你挣钱应该给别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