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个关于人工智能诈骗的案例,这起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也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防止诈骗敲响了警钟。
你可能关心的是谁被骗了,普通人常见的“杀猪盘”诈骗不是到处都有吗?
但今天被骗的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意大利的一家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的前老板莫拉蒂。
想想看,能经营这么大的俱乐部,掌握如此多的财富,一个聪明的商人,怎么可能会被骗呢?
原来,骗子利用人工智能模仿了意大利国防部长的声音。
最初是用人工智能模拟的国防部长的幕僚打电话说,国防部长有事需要和他通话。
你可以想象,大老板和国防部长的关系应该相对比较紧密,信任度较高,所以他并没有怀疑。幕僚的声音其实也是假的。
随后,骗子冒充国防部长打来了电话,声称有记者在海外被绑架了,需要支付一笔赎金,一百万欧元。
但是这个事,不能从公家账户里出这笔钱,因为会显得无能,因此请求大老板先帮忙转账,之后他会通过相关银行归还这笔款项。
结果,马拉蒂完全没有怀疑,按照骗子的要求,将一百万欧元汇了过去。
后来,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心中也感到疑惑:这笔交易怎么看怎么不对劲。最终,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
这起案件的背后,骗子巧妙地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了国防部长的声音,从而成功地骗取了大老板的一百万欧元。
这也提醒我们,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骗子的手段也变得更加高明和复杂,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时刻防范这种新型诈骗。
这一波诈骗并不是针对一个人,骗局往往是广撒网,捞着哪条算哪条。骗子不仅给马拉蒂打了电话,还分别联系了阿玛尼的老板、Prada的老板等意大利时装行业的大老板。
最终,只有莫拉蒂上当受骗。
这起案件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当前AI的高度发达,使得模仿人的声音甚至伪造图像变得极为逼真。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警惕“眼见为实,眼不见则不信”的原则。
有人可能会问,怎么马拉蒂会相信这种骗局?其实,骗子巧妙地选择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点。
就在几天之前,伊朗抓了意大利的一名记者,意大利随后悄悄放了一个伊朗工程师,以此交换释放记者。
这种国际间的“桌子下交易”对大老板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知道,有时候面对一些国家和大人物,做些“私下交易”可以为自己带来大笔的利益。
因此,骗子利用了这种心理,设计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骗局。
对这些大老板来说,能够通过金钱解决问题、结交权力人物早已司空见惯,他们习惯了利用资金与高层打交道。
骗子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们知道,通过给十个富豪打电话,其中一个上当,便能轻松骗得一百万。
这就是骗子如何利用大人物的微妙心理,成功实施诈骗的方式。
其实,普通人被骗的案例也不少。比如,现在有一种骗局是模仿父母的声音,骗子通过虚拟号码打来电话,声称是父母打来的。
电话里会说:“孩子我生病了,紧急住院,需要马上做手术,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联系到你,你可以把钱转到某个账户里吗?”
接到这样的电话后,很多人会试图验证,给父母打电话回去,但骗子使用技术手段屏蔽了信号,导致拨回去时提示:“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或“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不在服务区,请稍后再拨”。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因为焦急而上当受骗,这是亲情的诈骗。
此外,还有很多类似“杀猪盘”的骗局,尽管这些骗局和人工智能没有直接关系,但如今AI的高仿技术确实层出不穷,骗子借此手段进行诈骗。
这些诈骗不仅影响了个人生活,还对一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影响。
例如,2023年斯洛伐克选举期间,就有人模仿亲欧党派的声音,发布支持俄罗斯的言论,导致选民对该党派产生误解。
即使后来澄清,这些言论的误导已经造成了选民对该党派的成见。
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也有人模仿拜登的声音发布“不投我票”的言论,直接影响了选民的决策。可以说,这种AI高仿骗局无处不在,影响极大。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需要保持警惕。
第一,要擦亮眼睛,避免盲目相信听到的任何信息。
很多时候,骗子利用了人们的焦虑、亲情或者对权力和财富的渴望来实施骗局。
因此,擦亮眼睛,保持理智,特别是不要被贪欲和对权势的仰慕所左右。
每个人受骗的背后,都有某种心理动机,譬如有些人为了亲情而受骗,另一些则为了财富或权力。
这就需要从心理上建设自己,保持警觉,不让贪念主导自己的判断,做到“不是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
第二点,要三思而后行,稳住,不要急。有时候,人们在面对亲人生病的消息时容易激动。
说起来容易,但真到了自己头上,情绪一激动,可能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迅速转账。
事后再想,发现有些细节不对劲,比如电话中提到的“叔叔”根本不认识。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因此,认清真相非常重要。
认清真相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多方验证,特别是对待接收到的任何信息。
不仅要听一个人的说法,三个人验证一下,亲戚朋友也可以提供参考。
如果骗子模仿了你身边所有的亲戚朋友,也许说明骗子非常高明,但至少通过验证,可以减少被骗的风险。
此外,还需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人工智能的应用。
有些人认为人工智能是邪恶的,带来了灾难,而一些技术的滥用的确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技术本身是中立的。
《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曾提出,技术能够带来51%的好处和49%的坏处,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它,将好处放大,尽量压制坏处。
然而,技术落入恶意之人之手时,确实可能带来很多骗局和负面事件,这应当归咎于人的恶意,而不是技术本身。
这让我想起美国人对枪支的看法:不是枪支杀人,而是拿枪的人杀人。
技术和枪不同,枪支除了杀伤功能,没有其他积极作用。
但技术除了可能被滥用外,更多的是提供服务和便利,给人类带来诸多益处。
如何正确使用技术,如何避免被欺诈,仍是人类面对的挑战。
总之,保持理智,擦亮眼睛,验证事实,多方考察,不要急于行动,三思而后行。
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智慧,毕竟,我们总得比人工智能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