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委员会已开始为赴美出差的员工配备“一次性”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以防范美国可能的电子间谍活动。这一措施以往多见于前往中国、俄罗斯等被认为存在高强度监控的国家,如今美国竟也被欧盟列入“黑名单”,引发外界对跨大西洋联盟信任崩塌的热议。
“跨大西洋联盟已终结。”一位欧盟官员对《金融时报》直言不讳。报道称,欧盟委员会针对赴美人员的安全指导已悄然升级,要求部分员工携带专门配置的“干净”设备,以防美国情报机构入侵欧盟系统。一位消息人士透露:“他们担心美国会渗透进委员会的系统。”
从盟友到“对手”:欧盟建议公民取消赴美计划
美欧关系为何急转直下?自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以来,美国一系列“神操作”让欧洲盟友寒心:威胁“入侵”格陵兰、对欧盟商品加征关税、支持频频引发争议的马斯克、派遣副总统万斯赴欧“教训”言论自由、羞辱乌克兰总统……这些举动让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信任跌至冰点。
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边境执法的“严苛”也让欧洲人望而却步。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爱尔兰等国已调整对美旅行建议,提醒公民严格遵守入境要求,甚至考虑取消赴美计划。近期,多名欧盟及英国游客因签证或移民问题被美国拘留,跨性别旅客还可能面临入境限制。法国高教与科研部长菲利普·巴蒂斯特上月更公开抗议,一名法国学者因手机存有“反特朗普”言论被拒入境(美方称其持有敏感信息),引发外交风波。
“防火防盗防美国”,一次性设备成反间谍标配
欧盟的“一次性”设备策略看似低调,实则耐人寻味。这种做法在敏感岗位中并不罕见,但将其应用于美国,足见美欧互信已跌至历史低谷。欧盟官员下周将赴华盛顿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而这一新规正是在此背景下出台。
“华盛顿不是北京或莫斯科,但它是一个倾向于使用非常规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力的对手。”布鲁塞尔地缘政治研究所主任卢克·范·米德拉尔对《金融时报》表示。他还指出,即便是民主党执政,美国的情报手段也从未手软,欧盟此举只是“接受现实”。
事实上,盟友间的“窃听”早有先例。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就曾因手机被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监听而震怒,而NSA的“棱镜计划”和“梯队系统”早已让全球见识了美国的情报触角。欧盟此番谨慎,或许是对美国监控能力的高度“认可”。
欧盟低调回应,难掩关系裂痕
面对《金融时报》的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并未否认“一次性”设备的存在,仅表示未正式发布相关指导,而是“更新了针对多个国家的旅行建议,反映全球网络安全威胁的上升”。发言人还提到,高级官员赴美时建议将电子签证与欧盟通行证绑定,以凸显访问的官方性质并简化签证流程。
然而,欧盟的“低调”回应并未平息外界猜测。《金融时报》坚称报道属实,而欧盟“先否认后承认”的操作也非首次。显然,无论是“一次性”设备还是旅行建议的调整,都指向一个事实:美欧关系已不再是铁板一块。
参考链接:
https://www.ft.com/content/20d0678a-41b2-468d-ac10-14ce1eae35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