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你是不是也被Deepseek刷屏了?
从干掉OpenAI到干掉美国甚至干掉所有人,这些消息铺天盖地而来,为何实际情况是Deepseek的服务器先被干掉了?
事实上,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对AI技术的极大期待和困惑——“现在的AI,到底能如何赋能我的团队和企业?
”
现状解读:AI技术在快速迭代中的挑战与困惑早在2024年,AI视频生成技术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
可灵、Sora、即梦、Pika等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开始这些AI视频生成的效果还很一般,大家都认为业务应用还需要几年时间。
仅仅半年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业务部门已经可以将AI视频技术顺利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AI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许多人担心自己或是自己的企业会在浪潮中被淘汰。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大家都必须时刻紧跟AI的发展节奏,定期进行评测。
评测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两个关键问题:新的AI版本到底在哪些方面提升了?
哪个厂商的最新版本对我们的业务更有帮助?
但这件事并不像看厂商的更新公告那么简单,公告里通常都是一些含糊其辞的“更好”描述,我们需要的是更具体的数据和效果。
即便是第三方评测机构的评分,也并不总是能贴合我们的具体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基于业务场景的定制化AI评测。
科学评估AI:一套定制化测试方法为了科学地评估AI工具,我们需要一个结构化的方法。
这个方法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步骤:初筛、工具熟悉、设计评测指标、选取测试样本、执行并记录评分。
“初筛”阶段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先把一部分不适合的AI工具排除掉,只留下那些在某些权威评测机构或有资深用户推荐的工具。
接下来在“工具熟悉”阶段,我们要亲自使用这些工具,最好是通过官方教程或一些用户分享的经验,彻底了解工具的每一个功能和细节。
然后,“设计评测指标”这个环节是重中之重。
我们必须从业务需求出发,定义一套可量化的指标,比如某个视频中,AI生成效果是否符合业务预期的细节。
最后是“选取测试样本”和“执行并记录评分”,这些步骤确保我们的评测是客观且全面的。
案例分享:基于业务需求的量化评估实例举个电商行业的例子,假设我们要评估某个AI工具生成的商品展示视频质量。
我们需要定义什么样的视频被认为是符合业务需求的。
比如,商品展示视频必须清晰,商品外观前后一致,动作精准。
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特定的测试指标,比如“清晰度”、“外观遵循度”、“动作准确度”等。
为了评测这些指标,我们可以选取一些不同难度的测试样本,比如简单的静态展示、高速旋转展示等。
这些样本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全面覆盖我们关心的各个测试维度。
比如,在测试“外观遵循度”时,我们可以为AI生成的视频设定一个得分标准:如果视频中商品外观的变化在可接受范围内,就得高分;如果外观变化较大,就得低分。
通过这样的量化标准,我们可以科学地比较不同AI工具的表现,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
多维度对比:选出最适合你的AI工具当然,光有一套标准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在多个维度对比不同的AI工具。
比如,某个AI工具在生成视频方面效果很好,但操作难度大,学习成本高;另一个工具操作简单,但生成效果一般。
这时,我们需要权衡哪一个更符合我们的业务需求。
这些维度可能包括操作难度、生成速度、生成效果、稳定性等。
每一个维度都需要相应的评测样本和细化的量化标准。
比如操作难度可以用学习曲线来衡量,生成速度可以用具体视频生成的时间来衡量,生成效果可以用实际业务中的表现来衡量。
我们需要定期进行这些评测。
AI的迭代速度很快,今天表现最好的工具,明天可能就会被新版本的工具超越。
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某一个评测结果上,而是要定期更新我们的评测,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感知。
过年期间的Deepseek刷屏事件给我们一个提醒:AI的浪潮是不可阻挡的,想要不被淘汰,就必须主动迎接变化,甚至比变化更快一步。
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我们能够理性且高效地判断AI工具的实际效果,从而在AI的浪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希望这篇阐述能够给迷茫中徘徊的你带来一些思考与启发。
与其担心被淘汰,不如在定制化评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成为那种能驾驭浪潮的领航者。
AI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新常态。
每一个用心的人,终将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