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消失了,国产剧更不好看了

尘飞扬说经典 2023-01-11 21:26:21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国产剧对国人的观察已经严重脱离群众了。

在某部剧中,打工人已经负债累累,揭不开锅了,依旧住的起一室一厅的精装公寓。

还有些靠自己打工,就能住豪宅的励志模范。

这些精致穷的案例,完全可以写一本书,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国产剧对高薪行业的想象力也很离奇。去年就有部有玫瑰之名却像一坨翔的翻拍剧,律所合伙人,年龄不算大,收入却能达到千万年薪。

国产影视剧中能出现这些歪风邪气,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已经失去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力了。

优秀的影视剧,都懂得用生活日常叙事。

是枝裕和说过,“人世间就建立在平淡无奇的日常上,而这才是人世间的魅力所在。”

影视剧高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它离不开日常生活做底子。

我喜欢看是枝裕和的电影,因为他懂得拍日常生活。

《步履不停》中,阿部宽饰演的良多回家后,在浴室中发现破碎的瓷砖和崭新的扶手。这一个细节将父母衰老的气味拍出来了。

这在良多的心中播下一粒不安的种子,父母已经老了。

衰老释放着死亡的气息。

此外,树木希林的好演技,也为影片注入极佳的生活质地。良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父母家 ,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在玄关处迎接他们。孩子没有穿拖鞋就进屋了,这位母亲提着拖鞋,跟了上去。

这一幕让是枝裕和惊叹。

我重刷《步履不停》也发现树木希林有个很强的处理,她会一边走路一边说话——生活中的人都会这样做。

然而,这对演员来说不容易啊。

因为演员要背台词,一旦走路,就会影响他们想台词,身体很容易僵住。

《步履不停》是树木希林与是枝裕和合作的第一部戏,也是他们后来长期合作的开始。

王安忆写过《日常生活里的常识》,分析日常和情理的关系。

现在都喜欢说“文化”,“文化”这概念过于伟大了,其实只是日常生活的一点常识。很多情理都是从常识里生出来的,缺乏常识就情理不通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像”。

她认为87版《红楼梦》的演员缺少闺秀气质,王文娟版黛玉才好。

像电视剧《红楼梦》里,那一群小姐,不知为何一律那么“嗲”。说话尖起了嗓子,眼睛活动游转,神情又是那么娇嗔任性。

越剧《红楼梦》,王文娟扮的林黛玉,也是大家子的闺秀。她虽然多情善感,对宝玉有着私心,性子还有些乖张,但形态上却不失持重。她声调低低的,回眸转身都有些“慢”,这就是有规矩,稳重。

这种观点难免遭到某些人的反对,因为在他们心中,87版《红楼梦》就像海清心中的欧豪,是神一样的存在。

此话题有争议,就此打住,继续说回拍生活的导演。

我们国家也有拍生活特别好的导演,比如许鞍华。

许鞍华拍《桃姐》,开头是桃姐独自买菜,卖菜人开冷气捉弄她。这是个让所有老年观众恐惧的场景。老年人基础代谢率比较低,产热较慢。

怕冷,就是在强调桃姐的年迈。

桃姐拎菜回家,也有个让人回味悠长的场景。

桃姐一手拎着菜,一手抓着栏杆。桃姐体力不支,无法将全部菜一口气拎上去。 在这里,许鞍华信任观众的理解能力,特意省略桃姐分批次将菜拎到楼上的场景。

这段戏继续强调桃姐的老迈,为后面桃姐患病埋伏笔。在这里,它主要作用在推动剧情,桃姐要招待很重要的人,才会买很多菜。

这个人就是刘德华饰演的罗杰。

拍《桃姐》时,许鞍华年过花甲,她也能归为老年人行列了。她拍桃姐的故事,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很多观察。

有人不喜欢《桃姐》很正常,文艺片情节平淡,品出真味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几乎拍了一辈子商业片的王晶,明白《桃姐》的精彩。他极少执导文艺片(《笨小孩》票房失利),但他会为《桃姐》买单,担任它的制片人。

许鞍华是华语电影圈中最会拍生活流的导演了吧?她拍不好《第一炉香》正常,原著是都市传奇,并非许鞍华的疆域。许鞍华能拍好《半生缘》,因为这是一部生活流的小说。

曼桢和世钧第一次在小脏馆中正式相见,就能证明许鞍华比绝大多数人懂张爱玲的小说。

原著提到,世钧和叔惠常去的“小馆子”到了年初五才开门,他们只找到了一家“饭铺子”。

这是个非常精准的表达,稍不留神就会被张爱玲欺骗,其实小馆子再小,也比饭铺子大。

铺子比馆子的面积小得多。当街上后面有个小店,店前面的地方就是小铺。社畜要早起上班,早饭通常是早餐铺买两个包子,喝杯豆浆,即便可以就餐,铺子的空间也很小。通常来说,有二层建筑才称为馆子,它有相对宽敞的就餐空间。

世钧和叔惠常去小馆子吃饭,可见他们的饮食标准要比曼桢高一些。因为春节放假,两人才来到饭铺子,这是一次偶然的消费降级事件。

铺子的档次很低,卫生不达标。叔惠嫌弃“这地方不行,实在太脏了”。

叔惠吐槽脏,并不代表他是贵公子,恰恰说明他的自卑,他担心在这种小脏馆中吃饭暴露自己是苦出身。出身好的世钧不自卑,因此他不在意。

曼桢比两个人先到这里,可以看出她是这里的常客。

我曾在分析《半生缘》饭局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分析。

曼桢没有像叔惠世钧那样去小馆子吃饭,而是选择饭铺子,因为她有很沉重的养家负担。顾家只有曼桢曼璐有挣钱能力,曼璐年老色衰,收入大不如以前,曼桢挣的每一笔钱,都要精打细算。

于是,她成为饭铺子的常客。而世钧是个富二代,叔惠收入不错,注重社会形象,自然也会喜欢去相对高档的餐馆。

怎么拍穷人啊?学学张爱玲许鞍华吧。

剧版《半生缘》不懂这次饭局的精妙,选择了宽敞明亮的馆子。

高下立见。

影视剧高于生活,因此会有戏剧性。影视剧源于生活,因此需要生活日常的点缀。

道理很简单,但很多人就是不懂。

前些天,我写《去有风的地方》的评论,提到许红豆有胃病的细节。闺蜜之死和她备受胃病折磨,成为她逃离城市的推动力。

然而,许红豆到了大理后,吃辣椒,喝冰饮,撸烧烤,不像胃病患者。

在那篇评论中,我还强调,“我不是说,像红豆那样吃一定会有不适的反应,我的意思是,如果让红豆有忌口,能让她是胃病患者的形象更立体丰满,她逃离北京的动机更真实。”

然后,总有人拿ta的生活逻辑来解释影视剧,告诉我 ,“我有胃病,这样吃并没有不适”——我不怀疑ta们的说法,我的意思是,影视剧和现实生活不一样,影视剧是要讲叙事逻辑的。

让许红豆在吃辣或者吃烧烤后有不适的情节,她的胃病困境会更真实。就剧中的情节,它会引起争议。

至少在前八集,编剧没有做到这一点——后面有没有做到,我不清楚,因为我已经弃剧了。

我没有说它是烂剧的意思,只是我没时间继续追了。

不可否认,《去有风的地方》的优点也很明显,许红豆的住处确实是北漂打工人的住处了,她要早起赶地铁,努力多年依旧买不起北京的房子。

这比大多数国产剧强。毕竟,很多国产剧中的穷人,即便没钱依旧能穿名牌住豪宅。

国产剧中的精致穷,真的该治治了。

2 阅读: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