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央视3·15晚会一记重锤,将标价5.86万元的听花酒推上风口浪尖——宣称“调节性功能、抗衰老”的神奇功效被曝为虚假宣传,其“高科技”凉味剂实为普通薄荷提取物。一年后,听花酒线下广告卷土重来,但母公司青海春天却因连亏五年、累计亏损超12.7亿元,濒临退市边缘。天价酒的光环背后,藏着怎样的资本游戏与监管困局?

听花酒的崛起与崩塌,堪称近年来最戏剧化的商业案例:
营销神话的构建:2020年横空出世,以“世界酒史里程碑”为口号,标榜国际专利、诺奖科学家背书,迅速塑造高端形象。定价策略激进:标准装5860元/瓶,精品装高达5.86万元,远超茅台、五粮液等传统名酒。虚假宣传的崩塌:3·15晚会揭露其功效宣传全无科学依据,凉味剂仅为薄荷提取物,广告违反《广告法》《食品安全法》。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子公司累计被罚510万元,线上渠道遭全面封禁。讽刺现实:即便被罚,听花酒仍通过闲鱼半价销售,标价5860元的酒实际售价仅2300元,与飞天茅台持平,但品质争议不断。

青海春天的困境,折射出资本盲目转型的代价:
转型之路屡战屡败:从“虫草第一股”到凉露酒折戟,最终押注听花酒,但营销费用率高达79.9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酒水业务毛利率仅66%,却因广告投入过巨导致连年亏损。退市警报拉响:连续五年亏损,2024年归母净亏损1.45亿至1.74亿元,若营收未达3亿元红线将强制退市。股价如过山车:3·15后暴跌72%,随后又因“保壳”预期反弹140%,散户博弈风险加剧。专家点评:清华大学金融学者指出,“高价策略需匹配真实价值支撑,否则终将反噬品牌信誉与资本信任”。

天价酒的泡沫破裂,引发消费者大规模维权:
虚假宣传的代价:消费者投诉集中在“功效欺诈”与价格虚高,部分案例中,5860元酒品实际成本不足千元。法律诉讼升级:北京君都律师事务所代理多起集体诉讼,要求“退一赔三”。行业信任危机:事件波及高端白酒市场,消费者对“功效酒”信任度骤降,转向传统名酒品牌。网友犀利评论:“喝的不是酒,是韭菜的自我修养”。
听花酒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企业失德,更是行业监管的深层漏洞:
执法力度升级:《反不正当竞争法》罚款上限提至200万元,但对比企业数亿营收仍显威慑不足。多地市监局建立“虚假宣传黑名单”,实时公示违规企业。行业自律挑战:中国酒业协会呼吁建立“功效宣称白名单”,禁止食品类酒品标注医疗效果。电商平台强化审核:天猫、京东等对高价酒类实施“功效宣称预审制”。
未来警示:若企业继续“重营销轻产品”,下一个听花酒或已不远。
“你会为标榜‘神奇功效’的高价白酒买单吗?如何看待听花酒的‘复活’?”
点击关注,追踪天价酒维权进展与监管动态!(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央视财经、中国基金报、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