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提到东吴名将,许多人会想到周瑜的“羽扇纶巾”,或是陆逊的“火烧连营”。
然而,有一位将领在《三国演义》中饱受争议,甚至被贴上“背刺小人”的标签,正史却是一位人品与能力俱佳的智勇名将。
千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全因白衣渡江一事,此举导致关羽授首、孙刘破裂。
没错,他就是吕蒙。但真实的吕蒙,却是一个从草根逆袭为一代名将的励志典范。
演义中的“反派”,正史里的寒门英雄《三国演义》中,吕蒙因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败亡而被塑造成“阴险狡诈”的形象。罗贯中为了突出关羽的悲情,将吕蒙的军事行动简化为“背信弃义”,甚至安排他“被关羽索命而亡”的荒诞结局。
但翻开《三国志》,吕蒙的形象截然不同。他出身寒微,少年时因家贫投奔姐夫邓当,在军中从小兵做起。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个“粗鄙无文”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东吴的顶梁柱。
从“吴下阿蒙”到“国士无双”吕蒙的逆袭,始于孙权的慧眼识珠。据《江表传》记载,孙权曾劝吕蒙读书:“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起初推脱军务繁忙,孙权却训斥他,认为再忙也没有自己忙,身为君王的自己都懂得多读书,作为臣子更改如此!这番话点醒了吕蒙。他开始手不释卷、研读兵书史册。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便源于此。鲁肃曾轻视吕蒙,但一次会谈后惊叹:“你如今的才略,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了!”来自原本瞧不起之人的亲口称赞,可见这评价含金量之高。
从一介武夫到文武兼备的统帅,吕蒙的蜕变堪称励志教科书。
夺荆州:战略家的远见,非小人之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提出“取荆州”的战略。在《三国志》中,这一计划绝非“偷袭”,而是深思熟虑的军事决策。
当时关羽北伐襄樊,荆州守备空虚。吕蒙敏锐抓住战机,以“装病示弱”麻痹关羽,再率精锐“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夺取南郡。此举不仅瓦解了刘备集团对长江上游的威胁,更让东吴全据长江天险,与曹魏、蜀汉形成鼎立之势。
连毛泽东都评价:“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一举夺荆州?”
仁将风范:不战而屈人之兵吕蒙的军事才能不仅在于战术,更在于“攻心”。夺取荆州后,他严令士兵不得骚扰百姓,亲自慰问关羽部将的家属,甚至送药给城中病患。原本敌对的荆州军民,竟纷纷归附。
《三国志》记载,关羽败走麦城时,部下士卒离散,根源正是吕蒙的“怀柔政策”。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远超演义中的狭隘刻画。
吕蒙的巅峰之战刚刚落幕,命运却给他开了残酷的玩笑。夺取荆州后不久,他突发急病去世,年仅42岁。孙权悲痛不已,为其守灵减膳,甚至专门修建庙宇纪念。
后世常诟病吕蒙“短视”,认为夺荆州引发夷陵之战。但根据《三国志》记载,吕蒙临终前曾向孙权推荐朱然、陆逊接替自己,而正是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保住了东吴基业。
吕蒙的战略眼光,早已为东吴铺好后路。
毛泽东为何盛赞吕蒙?近现代为吕蒙正名者不乏其人。
毛泽东读《吕蒙传》时批注:“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在毛泽东眼中,吕蒙的“逆袭”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揭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
近年来,历史学者也重新审视吕蒙,认为他是“三国最被低估的统帅之一”。
结语:草根逆袭,何须演义添彩?吕蒙的一生,始于贫寒,成于勤学,终于功业。他无需《三国演义》的戏剧化加工,仅凭正史记载就足够震撼。
演义的丑化,后世的抹黑,终究抵不过越来越多人对他客观公正的认知。搁现在说,就是踩一捧一。
我们在颂扬关公的义薄云天时,也要承认吕蒙的国士无双。他俩之间的恩怨,说到底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那么在你心中,吕蒙能否跻身三国一流名将之列?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