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全球年青人来杭州这里认真“见面”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5-04-25 12:51:09

橙柿互动 记者 沈积慧 熊文媛 制图 张瀛

人类距离太空有多远?

实际上只有100公里(国际公认的标准是卡门线,即海拔100公里,约62英里)。通俗一点讲,就是从杭州出发1小时车程到海盐的距离。

昨天,一枚从文昌中心出发长30多米长的火箭悄悄抵达杭州云栖小镇。在接下来的这个周末,这里将成为杭州最脑洞大开和奇思妙想的地方——2050大会今天正式开始了!

去年的2050现场,有人带来了可回收火箭,并且升起一轮人造月亮。

每年4月末的最后一个周末,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年青人不约而同聚集到杭州,围绕科技、人文、艺术等领域,开启一场三天两夜不打烊的线下见面会。

这并不是一场传统的大会,而是年青人为自己张罗的一次团聚。

摸月壤、坐月球车、体验火箭发射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2050设置了青年团聚、新生论坛、探索空间、热带雨林、思想约会、热力运动、青春舞台、星空露营等十大“容器”。整个大会有106场活动,394个分享。宇宙科学、航天技术、AI……所有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感兴趣话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比如今年的青年团聚,一群对宇宙科学、航天技术感兴趣的年轻人张罗了一场“空天梦幻-凝望星辰”的聚会,参与的青年有的从事太空智能计算系统架构与物联网技术标准化研究,有的从事飞行器设计和新技术探索,还有的从事浮空器系统研发……

去年2050大会资料图

一群在乡村生活的不同职业年轻人,包括返乡的斜杠青年、基层工作的村干部、土生土长的村民,以及爱好厨艺和木工的手工艺设计师等,他们将在2050大会开启一场非标田野派对:未来的乡村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会开着飞机去买菜吗?家里的小宠物会变成机器狗吗?人工种植是否完全被科技替代?

探索空间分成了四大展区。在“电影,从胶片到AI”展区,可以沉浸式体验机械臂×虚拟制片实时剧场;在“人类离太空只有100公里”展区,可以体验“坐”火箭到太空,畅游卫星群,看空间站、摸月壤、坐月球车、玩月球基地VR游戏,在指控大厅体验火箭发射,监测卫星在轨运态等;“钢铁智慧”展区,可以一次性看到特种环境机械臂、四足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加油机器人、全自主智能飞行机器人、智能运维机械装备等硬核科技力量。

“热带雨林”聚集了四五十场有趣的活动,热爱天文的你能和国家天文台、之江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面对面,了解最前沿的AI+天文探索成果,还有机会获得神秘的AI+天文纪念品。

去年,浙江警校学生站上2050的舞台介绍“面容时光机技术”。

一家商业火箭公司还把巨大的燃油桶搬到了2050的广场上,喜欢涂鸦的可以在上面发挥你的奇思妙想。

围绕AI发出青年之问

当AI的浪潮汹涌而来时,年青人最关心的是什么?让我们把目光倒退到7年前。

2017年和2018年,新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掀起了涟漪。年青人的兴奋与焦虑变成了首届2050大会的问题:机器人会奴役人还是造福人?区块链是魔鬼,还是天使?无人驾驶是狂想,还是日常?互联网在地下还是天上?艺术被科技扼杀还是滋养?科学属于科学家还是孩子?

2018年的10个问题

7年后的今天,当AI的浪潮再次席卷全球,年青人最关心的问题也在演变。

今年,2050大会上排在最前面的几个问题分别是:芯片是AI的枷锁,还是AI是芯片的救赎?AI+是赋能还是威胁?火星殖民是壮举,还是妄言?量子计算是臆想,还是终途?

今年大家关注的问题

7年前有些问题可能已经找到了答案,但有一些依然还在寻找答案的路上,比如,机器人潮,是替代还是共生?

也有人不管技术浪潮会怎么发展,只想用抽象好玩的游戏回应群体焦虑。

去年2050大会资料图

作为AI爱好者,同时也是一名斜杠青年和大学生创业者,小智在今年的2050大会上发起了一个叫“在AI时代和我们一起躺赢人生”的游戏。

游戏里,你既是玩家,也是游戏的一部分。游戏规则特别简单:参与者一起躺在地上,只要路过他们并多看了他们一眼,你可能就会被他们拉来与每一位躺下的人进行石头剪刀布对决。如果你赢了所有躺下的人,可以选择离开或加入躺下的队伍;如果你输给任何一个人,必须加入躺下的队伍!

小智说,不管AI能不能超越人类,有些方面AI可能永远无法超越人类,比如人类的莫名其妙。

两个越没有机会见面的人见上一面

可能会改变世界

回到2050的由来,它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提出,由杭州市云栖科技创新基金会与全球自愿者共同发起的有关科技和未来的非营利性活动。

去年2050大会资料图

它是年青人的大型见面会,没有主办方,没有组委会,也没有全职员工,没有嘉宾,更没有VIP。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由自身的热爱出发,呼朋唤友做一点好玩、有趣还带点不俗的事情。

2050大会的官网,是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接力开发的,有人为2050写了歌,自愿者共同运营着社交媒体账号,服饰品牌的“创三代”连续5年为2050送来了T恤……

这些年青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自愿者。

去年2050大会资料图

2050有很多江湖黑话,自愿者就是其中之一。自愿者意思是自己喜欢自己愿意才是最大的动力。2050里每一场活动的发起、组织、举办都来自每一位自愿者。

去年有人问王坚,举办2050的目的是什么?王坚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见一面。别人又问他,还有什么别的目的?

王坚说,没有别的目的,“只要你到这儿来,认真地见上一面,会发生很多神奇的事情”。

在他看来,2050是一群自己的未来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年轻人,却在操心人类未来的地方,“两个越没有机会见面的人见上一面,可能会改变世界。”

我们在2050组了一个横跨半个世纪的局

今年“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很多人在问为什么是杭州?

有人说,因为杭州有西湖和一群敢把梦想写进DNA的人。也有人说,杭州越来越像一座极客之城,充满了对科技和未来的热爱。

在今年的2050大会上,都市快报九千光年俱乐部组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局(4月27日下午1点),邀请五位嘉宾,他们分别代表70后、80后、90后、00后和10后,用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分享,去寻找答案。

70后时尚科技公司创始人刘郴

不懂生物学和计算机的不是“好裁缝”

从地里的一朵棉花到一根纱线,最后穿到人身上,真正的转化率是多少?刘郴的答案是:不足51%。

从纺织服装专业毕业后,大部分同学成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开始创业,刘郴一头扎进了科学世界:从纺织服装跨界到生物信息,和计算机学。

他有两位偶像,一位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校友和前辈——比利时物理化学家伊利亚·普里高津,另外一位是比利时化学家、企业家的欧内斯特·索尔维(Ernest Solvay)。

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刘郴发现科学与艺术不分家。他创立的凌迪科技Style3D,用“AI +3D”技术赋能纺织服装行业,是众多服装大牌背后的“神助攻”。

80后医学“达·芬奇”周舒扬

我画的心脏能滴出水,被人民日报点赞

一幅心脏的插画能有多真?就仿佛在眼前跳动,甚至因为过于逼真火出了圈。

这幅画的作者,是一名外科医生。

2017年,因为一幅心脏插画火爆全网一年后,1986年的周舒扬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了医院的工作,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医学插画师。

周舒扬创立的杭州一目可视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系统地创建了“医学图库”项目,其定位为“生物医学视觉知识平台”,把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所有内容以视觉的形式重新重现一遍。

90后肺移植“豪斯医生”赵晋

全球最会给小白鼠做肺移植的人之一

给小白鼠移植一个新肺有多难?时至今日,全球只有五六个实验室将这一模型常规化。而熟练掌握这一技术的研究者全球范围内不超过20个,浙大二院的赵晋医生,就是其中之一。

两年前,他入职了浙大二院,加入了“中国肺移植第一人”的陈静瑜教授带领的肺移植科。白天跟着陈静瑜教授参与临床手术,晚上去实验室进行小鼠肺移植研究。

在小鼠肺移植上,赵晋也玩出了“花儿”。他发表的一篇论文不仅获得了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胸外科教授的评价与认可。

00后科技公司CEO蒋正豪

我用热爱“拿捏”飞行人生

如果说大疆创始人汪滔对飞机的痴迷始于16岁生日那年父亲送的一架遥控直升机,02年的蒋正豪对飞机的痴迷是高三那年,偶然参加了一场无人机趣味赛并拿了第一。

这场比赛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开关,打开了蒋正豪骨子里的热爱,并在大学期间肆意生长。当身边大部分同学在打游戏、逛街无所事事时,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他都沉浸在无人机的世界里。他在大学成立了无人机工作室,并在一年后实现了盈利,业务遍布全国各地。

去年,大学还没有毕业,蒋正豪就拿到了人生第一笔融资,成为杭州最年轻的CEO之一。

10后小学生吕思彤

我和我的5个AI智能体

席卷而来的AI浪潮让大多数成年人感到焦虑和迷茫时,互联网里长大的10后们开始大显身手。

作为这场分享会的一枚“彩蛋”,来自北京某小学的吕思彤是一名资深AI用户,不会代码的她已经手搓了5个AI智能体。比如一款“AI试卷”智能体,只要输入学科、出版社、单元、年级等关键字,就能自动生成一份有针对性的习题。“这样我就不用自己到处找习题来做了。”吕思彤说。

责任编辑:童蔚 审核:梁应杰 陈欣文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