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位闺蜜在群里发消息,邀约我们周末去郊游,另一位已当奶奶的闺蜜回复了不能参加,因为她需要照看孙子。
最后她还回复了一句:好羡慕你们有钱又有闲的生活。
我们都理解她,本来能休个周末的,因为儿子出差,又不能把孩子丢给儿媳妇一个人看,只好再劳累自己。
我安慰她:每个人都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你有的我没有,我有的你可能也没有,所以不用羡慕谁,过好当下的生活,该来的都在路上。
我说的是实话,其实我也很羡慕她当奶奶了,虽然知道带孙辈很辛苦,可我仍然盼望着自己当上姥姥。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女儿老有所依。
我说的老有所依,不是依靠孩子养老,而是有精神上的依靠和寄托,人有了希望有了寄托,才会有动力好好的生活,日子过的才有趣有盼。
不要孩子倒是了无牵挂,年轻时活的潇洒,老了却孤苦无依。
有点扯远了,我是想劝慰她,谁的日子都不是别人看到的那么光鲜亮丽,谁家的锅底都有灰,让她心里平衡些。
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站,而是换乘站,我们携带不同的行李登上各自的列车——你带着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我带着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他带着发挥余热的精气神。
这本无高下之分,又何必因相互比较而徒生烦恼呢。比较只会让人心态消极,心有怨气也会影响自身的健康。
与其抱怨,不如沉下心来,做好眼前的事,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心里也很有成就感吧!
如果真的感觉苦和累,就当成是修炼自己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公园里,带孙辈的老人们交流育儿经时,眼里闪烁着自豪;旅行归来的老伙伴们分享照片时,脸上洋溢着喜悦;忙着参加演出的广场舞大妈们,浑身上下都充满着快乐。
这些不同的生活选择,恰如交响乐中不同的乐器,各自演奏独特的旋律,共同构成和谐乐章。

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世人病痛,多从'比较'二字生来。"
退休后若陷入生活方式的攀比,就如同用玫瑰的标准苛责牡丹,会剥夺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贬谪黄州时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展现了一种将困顿生活过出诗意的能力。
这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智慧,对我们这些退休人员尤为重要。
我认识一位退休大姐,起初因儿女忙于工作、无人陪伴而郁郁寡欢,后来她报名上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不仅找回了生活的重心,还收获了"老有所为"的成就感。
我还在网上看到一位溜娃奶奶写的头条,说溜娃也要穿的美美的。图片上的她穿着时尚,手牵着可爱的小孙子,老伴儿给她拍了很多美照。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将人生最后阶段的发展任务定义为"自我整合与绝望的对决",这意味着退休后我们需要接纳生活的全部——既有辉煌也有遗憾,既有收获也有失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尤为重要。

我们还要学会培养"花园思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座独特的花园,不必羡慕他人园中怒放的牡丹,而应悉心培育自己园里的玫瑰或茉莉。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实,每个生活阶段、每种生活方式都有其特有的挑战与喜悦。
带孙辈者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承担着育儿的辛劳;周游世界者领略异域风情的同时,也面临着旅途的疲惫;独善其身者拥有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忍耐着偶尔的孤寂。
叔本华说:"我们很少想到自己拥有什么,而总是想着缺少什么。"
退休后的智慧,正在于跳出这种思维定式,转而珍视自己独有的生活馈赠。
站在人生的秋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明白:生活不是一场竞赛,退休不是一次颁奖。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退休后的好心态,正是这种对生活多样性的悦纳与欣赏。
不必羡慕他人看似光鲜的生活表象,因为每扇窗户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不必嫉妒朋友不同的生活轨迹,因为每条路上都有独特的风景。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培养一个豁达的心态,让我们在退休后的岁月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生活的艺术不在于拿到一手好牌,而在于如何打好手中的每一张牌——无论它是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还是诗与远方的潇洒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