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怒斥参谋长肖全夫:我的命令都不听?肖:谁才是战场指挥员

思天阅览过去 2025-04-15 07:18:52

1969年,随着中苏关系走下坡路,两国军队在边境也爆发了不小的冲突。

面对敌人的挑衅,沈阳军区司令陈锡联当即命令肖全夫进行还击。然而,此举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陈锡联不由大怒,随即批评了肖一顿,难道连他这个司令的话都不听了?

但肖全夫也不害怕,直接表示,究竟谁才是前线指挥员?

肖全夫究竟为何不执行命令?最后这件事是如何解决的?

反击战前夕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降温,苏军便开始不断在两国交界处制造冲突。从东北到西北,这条长达7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几乎无一幸免。

其中,矛盾冲突最多的就要属珍宝岛了。

这个小岛处于黑龙江虎林县境内,因为形似我国古代的元宝,所以人们才将其称之为“珍宝岛”。

在很早之前,岛的北面与我国是相接的。但后来经过气候变化,受到江水冲击,这个岛便逐渐脱离了大陆,最终形成了一个海上小岛。

不过到了枯水时节,当地的百姓还是能独步登岛的。但不管怎么样,这个岛一直是我国的领土,这一点毋庸置疑。

然而,彼时的苏联正好在东面与珍宝岛隔江相望,两地仅有几百米的距离。

1968年底,乌苏里江冰封之后,冰层的厚度达到了两米以上。苏军便借此机会,开始不断向珍宝岛派遣兵力,甚至是装甲车以及坦克。

当时我军驻守在岛上的边防巡逻队并没有防备,直接遭到了对方的攻击。

或许敌军也不想一上来就将事态闹大,他们一开始只是用棍棒殴打。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我军毫不犹豫地还击了回去。

最终,随着两军出动的兵力不断增加,这场冲突最终还是上升到了武装斗争。

从1969年2月初起,便发生了苏军利用冲锋枪多次向我军巡逻队射击的情况。

不过我军始终不愿轻易发生战争,所以一直没有还击。

直到3月2日,两军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

当时,战士孙玉国像往常一样率领巡逻小组到岛上巡视。结果,一行人刚上岛便被敌人侦察到了。

十几分钟后,敌军便派遣了七十多人的兵力向我军围来。

孙玉国见敌军这次出动了两倍的兵力,并且个个头戴钢盔,手持钢枪,和以前拿着棍棒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他当即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就在他命令战士们做好防备,驱逐敌人离开时,苏军却突然向我军开了枪,六名边防战士当场牺牲。

孙玉国怒不可遏,当即指挥部队向敌人进行还击。

这次战斗持续了将近30分钟,敌军阵亡31人,而我军则牺牲了17人。

没多久,这件事便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央当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既然战争已经不可避免,那就不能让战士们白白牺牲。为了保家卫国,中央当即决定进行自卫反击战。

出色的指挥员

当时正值“九大”召开时间,大军区首长都已经抵达北京。中央领导直接接见了陈锡联,决定由他负责这次战役。

而为了能更高效地指挥战斗,陈锡联还特意抽调了军区参谋长肖全夫,让他组成前沿指挥所,在距离珍宝岛只有10公里的地方亲自指挥战斗。

肖全夫收到指令后二话没说便上任了。

其实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场战斗,毕竟从武器装备上来看,我军比敌人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然而,毛主席的一番话却给众人吃了一剂强心剂。

他说,我们即使不要飞机坦克,照样能打胜仗,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任何一样先进的武器。

肖全夫深谙此理,他也确实没有辜负中央的期望,一次次都能巧妙地将敌人打得无力还击。

在抵达岛上后,肖全夫便天天到前线巡视,一面进行部署,一边探查敌情。

经过简单的了解后,他便精准地摸到了敌人的弱点。他知道苏军都是按照条令作战,行动比较僵化,遇到突发情况还要向上级请示。

有一次,为了勘察敌军的地形,他直接来到了距离苏军哨所仅有几百米的209高地,开始毫无顾虑地拿着望远镜观察。

战士们担心他的安危,纷纷劝他赶紧下来。

但肖全夫却非常轻松地笑说,放心吧,即使他们发现了也不会开枪,他们必定会先请示上级,来回一趟怎么也得半个小时。

战士们半信半疑,还是不敢松懈。果然,等他侦察20分钟后便安全离开了。而他刚走没多久,对面的枪声便响起来了。

众人得知后不禁感叹,有这样熟知敌人的将领,他们又怎么可能打不了胜仗?

当时敌人手上虽然有大量坦克,但我军也有不少反坦克武器。不过让我军最头疼的还要数敌人的坦克了。

这种坦克前面有20厘米的钢板护甲,一般的炮火对它根本不起作用。

但肖全夫将军也做足了完全的准备,以巧妙的方法击中了敌人的痛点。

他先是在冰层上埋地雷,然后又将阵地上的反坦克武器的密度由之前的六个单位,增加到了28个单位,加强了打击火力。

不过为了节省弹药,一开始他并未直接对敌军进行炮火打击,而是先让我军的部队严密伪装,隐蔽起来。

每当敌人开着坦克过来时,他便会派出“小分队”将敌人吸引到我军的埋伏圈中。

等敌人越来越近后,我军当即发起进攻,实施近距离攻击。

这样一来,敌坦克的火力再迅猛,但也只能调转一个方向。

而我军又因为距离较近,能灵活躲避,再加之几个战斗小组一起战斗,敌坦克大多时间也只能报废。

就这样,我军陆续作战了几次,苏军不仅没有一次得逞,反而逐渐落了下风。

不过他们并未就此放弃,反而酝酿了更大的计谋。

争执不下

3月13日,苏军再次有了异动,这次他们竟然一口气派了三辆坦克过来,极其反常。

看着敌人这架势,像是要发动大规模进攻。很快,这一情报便传到了中央。

陈锡联得知后,当即作出了指示,立即向敌人进行炮击,以免错过歼敌的最佳时机。

然而,肖全夫并不同意。因为据他观测,敌人表面上虽然来势汹汹,但他们后面并没有步兵军队。

所以他猜测,敌人这次也不是要大举进攻,而是想虚张声势,进行火力侦察。我军一旦开火,部署必然暴露,这就是敌人的目的。

所以慎重考虑后,肖全夫还是认为不能打。

或许是对敌人忍耐太久,陈锡联听到这个回答后非常生气,当即质问对方,是不是连他的命令都不听了?说着还扬言若是不听令就要处罚他。

肖全夫了解老首长,自然知道他这是在吓唬自己。他也不害怕直接回怼道,究竟谁才是前线指挥员?说完他便挂了电话。

随后他便继续命人观察敌人的一举一动,并吩咐道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开火。

果不其然,敌人在绕了一圈后发现我军没有动静,他们也不敢再前进,便灰溜溜地跑走了。

陈锡联得知这个结果后才明白过来,肖全夫的决定是对的。随后他便向对方道了歉,表明是自己冲动了。

后来周总理都亲自表扬了他,说他临危不乱,处理得很好。

珍宝岛战役解决后,肖全夫也因为军功突出受到了中央的重视。后来他又调任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又驻守在了祖国的西北一线。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