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以出身论英雄”,这句话用来形容敬爱的毛主席再贴切不过。
毛主席虽然上的不是顶尖大学,还是个从湖南农村走出来的乡下伢子,可是他对于新中国所做的贡献无人能比。
可是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人却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的胡适,就曾公开评价毛主席:“水平太差,考不上北大”。
胡适之和毛润之的过往之交
1960年代初,定居美国的胡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与毛主席的关系,这位曾经的新文化运动旗手直言不讳地表示:“毛主席不是我学生,他的水平考不上北大。”
这番言论很快传回国内,在知识界引起不小波澜,胡适之了解毛主席吗,他就敢这样说话?
可实际上,胡适之和毛润之早就相识。
1918年,刚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毛主席在恩师杨昌济的推荐下,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月薪仅8元。而此时的胡适已是北大教授,月薪高达280元,后升至500元。
这种身份差异,注定了两个人不在同一个战线上。
毛主席的好学上进世人皆知,早在北大期间,毛主席就曾慕名多次旁听胡适的课程,并且还试图向胡适请教过问题。
对知识渴望之深的毛主席不甘心,他又多次写信给胡适,讨论“世界局势看法”、“新文化运动与孔子思想关系”等问题。
可对于毛主席的这些来信,胡适毫无例外地都扔在一边,毕竟高高在上的胡适,当时根本看不上这个说着湖南土话的年轻人。
胡适对毛主席的冷淡态度显而易见,他们一个信奉西方的思想自由,一个只想解决中国本土的问题。
两个人从根本上就不是一个圈层里的人,这也为两个人今后的走向奠定了两条不一样的道路,胡适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而毛主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伟人的豁达气度
胡适的话很快就传回了国内,当已经是一国领袖的毛主席听到胡适的这番言论的时候,并没有太大反应,他甚至都没有直接反驳和争辩。
毛主席用沉默和间接的方式回答了胡适,展现出了一代伟人和军事家、思想家的大度。
不过后来,毛主席身边的挚友罗章龙回忆说,毛主席从来就没想过要报考北大。
而毛主席不报考北大的原因,并不是个人能力不足,而是毛主席一直认为“当时北大课程陈旧腐朽,不值得费时费力”。
原来,毛主席当年没上北大,不是因为考不上,而是因为他认为北大的一些课程都停留在理论阶段,不是救国救民之道。
对于亲眼见过中国底层民生疾苦的毛主席来说,他胸怀的是整个中国,而不是一张小小的文凭!
救中国革命绝非纸上谈判的事情,这一直是毛主席的认知。
所以后来才有了毛主席思想里的坚持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点是那些只把个人利益算计的清清楚楚的资本主义,所达不到的境界。
当然,胡适也并不是全然否定毛主席,他们之间只是信仰的不同。
早在1919年毛主席创办《湘江评论》的时候,胡适就曾对毛主席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称其“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只不过因信仰的主义不同,才让两人渐行渐远。在这个大前提下,胡适晚年的那句毛主席“考不上北大”的评价,不得不说是他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否定,甚至有一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
尽管胡适曾经那样对待毛主席,可毛主席对胡适的态度始终保持着辩证的历史观。
即使在后来批判胡适的特殊时期,毛主席依旧表示:“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看得出来,毛主席对于胡适是惜才的。
甚至毛主席后来还肯定了胡适的功劳,说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可见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故人南下一别无期
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曾亲自写信挽留胡适,希望他能留在大陆参与文化建设。
可是当时的胡适顾虑重重,最后还是选择了南下,最后晚年去了美国,一别无期。
尽管胡适最终选择了赴美,身为国家主席的毛主席仍旧表示了挽留:“若胡先生回来北大,图书馆馆长非他莫属。”
毛主席这种不计前嫌的胸怀,与胡适“考不上北大”的刻薄评价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毛主席曾平静地回忆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经历:“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管理员讲南方土话。”
这番话语中没有怨恨,只有对那段成长岁月的意犹未尽。
如今再回望这段历史,胡适那句毛主席“考不上北大”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
毛主席虽然没有上过顶尖的大学,但却用他的高深思想建立了新中国,他的著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里的思想深度和文学造诣,远非一般学者可比。
这么多年过去,现在来看,胡适的思想也渐渐成为当下社会主流,正如毛主席所说,对于胡适,我们不能一笔抹杀,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批判他的同时,也要肯定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思想分歧本属正常,胡适与毛主席的思想交锋,可以说是上个世纪中国思想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篇章。
参考资料:
羊城晚报:2012-09-05:毛泽东不屑于考北大:课程陈旧腐朽不值得费事
羊城晚报:2010-08-11:毛泽东与胡适的恩恩怨怨:彼此都不是全盘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