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好苗子要被耽误了!
“全运会,又是全运会!”
最近,关于中国足球青训的讨论再次甚嚣尘上,起因是一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国青队主力前锋蒯纪闻,因为要备战全运会,不得不放弃参加关键的联赛。与此同时,另一批被寄予厚望的年轻球员,王钰栋、刘诚宇,也因为入选国家队而暂时离开了联赛的舞台。
中国足球的希望,似乎总是与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
放眼欧洲,西班牙、德国等足球强国,青训体系早已与职业联赛实现了无缝衔接。他们的年轻球员,年均可以参加40场以上的高水平比赛,在实战中快速成长。反观国内,全运会周期性的集训,导致我们的球员年均实战机会不足15场。更令人扼腕的是,中国足协已经连续三届缺席被誉为“小世界杯”的土伦杯,这无疑又让我们的年轻球员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国际练兵机会。
目前,距离2025年全运会已经进入倒计时。据悉,本届全运会设立了U16至U20五个男足组别,各省市为了备战,纷纷成立集训队,总数超过120支,涉及球员近3000人。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大量的年轻球员,正在被全运会所“绑架”,他们不得不远离俱乐部,远离联赛,将宝贵的青春投入到备战全运会的洪流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一些地方,例如山东、上海等地,甚至出现了职业俱乐部梯队整建制转为全运队的情况。这直接导致了中乙联赛出现人员轮空,比赛质量严重下降。这些年轻球员,本来应该在中乙联赛中接受锻炼,积累经验,但现在却只能在全运会的赛场上,为了省市的荣誉而战。
这样的牺牲,真的值得吗?
历史的教训,总是惊人的相似。
2009年,年轻球员王楚正值留法生涯的关键时期,却因为全运会的征召,不得不中断留洋之路。他的天赋和潜力,最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令人惋惜。
还有陈涛,当年也是中国足球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同样因为参加全运会,错失了宝贵的留洋机会。如果他当年能够顺利留洋,或许中国足球的未来,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全运会,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中国足球的希望。
究其根本,还是体制问题。
曾经被视为中国足球青训标杆的崇明岛青训基地,其“长期集训+体教分离”的模式,如今也显露出疲态。近五年,从崇明岛输送到顶级联赛的球员中,能够稳定出场的,不足30%。这意味着,即便是这样曾经成功的青训模式,也已经无法适应中国足球发展的需要。
那么,出路在哪里?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德国足协的“双轨制”。 青年国家队仅在大赛前进行短期集训,日常的培养工作,则完全依托俱乐部。这样既保证了国家队的备战需要,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俱乐部和联赛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学习日本J联赛的“特别指定选手”制度。允许大学生球员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参加职业联赛。这样既能为年轻球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又能为职业联赛注入新鲜血液。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职业俱乐部与地方体育部门的利益共享机制,设计弹性化的竞赛日历。让俱乐部和地方体育部门不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作共赢的伙伴。
只有破除全运会的枷锁,构建符合足球规律的人才通道,中国足球的振兴,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中国足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为了成绩什么都做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