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泗水亭长到率先入关的诸侯,刘邦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因啥而成功

采蓝说历史 2025-04-12 17:54:36

一直在奉劝大家,在历史和生活之中,要尽量多看失败学,少看成功学。因为成功往往是偶然的,而失败通常都是必然的。

比如,大家觉得刘邦的成功是因为他善于用人,但善于用人只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善于用人的人不一定会成功,而不善于用人的人却一定不会成功。

成功,往往是多个必要条件共同作用出来的结果,很多东西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大家在看成功学的时候,如果过于偏信某一个点,反而会适得其反,会被带偏节奏。

成功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体系,要动态地去看、去分析,而不能静态地去归纳与总结。

历史上,刘邦这个人就是非常复杂的,或者说他是一个动态的角色,一直在蜕变、转换,而他的每一次蜕变都符合了时代和环境的需求,都让自己得到了战略和格局上的提升,所以才一步一步地走向最终的成功的。所以,大家不应该过于纠结于他的某一个状态,而应该去关注他的蜕变转换过程。

刘邦其实是一个混迹社会底层的游士,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大学毕业却因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成为无业游民的闲散人员。

早年间,刘邦一直在丰沛两县混社会,混得怎么样呢?其实混得相当不错!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在当地混得很开,黑白两道都比较有人缘。

后来,刘邦把自己运作成了泗水亭长。在当时,一个县,也就是县令,县丞和县尉三个是组织任命的,其余的吏都是当地推选、当地政府报审而产生的。像刘邦这个亭长大抵就是靠人际关系而争取到的。

刘邦当泗水亭长正是秦朝统一天下的那一年(前221年),这一年他36岁。

在担任亭长期间,刘邦直面了社会底层民生,对社会底层的心理和状态的把握和了解是真实而又全面的,这对他构建社会底层逻辑和把握人性基本法则是相当有利的。讲白了就是,他知道社会底层人迫切需要什么。

但就跟我们今天的创业一样,很多人都知道“与其坐吃等死一辈子,不如放手一搏”的道理,但迈开第一步永远是很难的。刘邦实际上的第一个贵人是他的岳父吕太公,也就是他老婆吕雉背后的吕雉家族。这个很好理解,没有吕家对他的物质资助,刘邦就算有再大的雄心壮志,大概率也得跟我们一样,苟且地过完一生。

参加某一个比赛,首要条件是能够交得起参赛的报名费。

简而言之,刘邦在丰沛两县多年的混迹江湖和与吕雉的珠联璧合,使得刘邦完成了资本和原始创业团队的整合。

但是,大家仔细去想一想,像刘邦这种底层创业团队真的就很成熟了吗?不可能的!他们只是具备了基本的参赛条件而已。

所以,在刘邦芒砀山起义之时,他的成功之路才真正开始。就跟我们今天很多所谓的创业者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开了一个小店一样。

刘邦的第一次巨大人生升级正是结识并俘获了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战略大师张良。没有张良,刘邦一辈子就是一个小店老板,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的。

这里咱们多说一句话,咱们创业的朋友,如果仅仅是希望做点小生意图个养家糊口,确实没必要去寻求那些战略规划大师的帮助和指点。但是如果我们是想做大做强,想成就一番巨大的事业,一定要相信专业的技术、知识、管理和人才。真的,就靠那些原始的土办法、土思维,是很难走得更远的。

张良的诚心指导和辅佐,帮助刘邦解决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的问题,那就是底层阶级的战略眼光问题。这一点,在之后的介绍之中会逐一详细体现的。

刘邦正式启动创业之后,跟唐僧西天取经一样,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是取不到真经的。他的第一难就是手下人的背叛——老兄弟雍齿因为不服他、不看好他而带着刚刚打下的丰县而投靠了当时已经复国的魏国。

遭人公开背叛之后,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杀鸡儆猴。因为你只要让人看到背叛你、欺负人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你就必然会经受更多、更大的背叛与伤害。所以,刘邦立马下定决心跟雍齿死磕到底。

当然,刘邦最开始是必须经历憋屈和无奈的碰壁阶段的,先后两次被雍齿击败,让刘邦只能转变思想——独立发展很艰难,背靠大树才是王道。所以刘邦率领灰头土脸的残部投靠了项家军,并在项家军的支持下击败了雍齿,为自己正名了。

投奔项家军之后,刘邦终于见识了更高级的平台和模式是怎么运作的了。更为关键的是,他对他后面的一生之敌项羽有了一个直观而又客观的认识。不管大家信不信,见识并惧怕某些特殊的敌人,很多时候就是保命绝招。

刘邦随项家军四处征战后不久,项家军的主心骨项梁就在定陶之战战死了。这个时候,刘邦做一件很不厚道的事情,那就是他背叛了项家军,向急欲夺权的楚怀王熊心投诚了。这种事情其实就是所谓的精致利己主义,是利字当头的典型表现。咱们当下很多人,好的没学会,但刘邦这么一点却学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背叛肯定都是有收益的!刘邦背叛项家军得到的好处就是楚怀王给他安排了一个轻松赛道——让宋义压制着项羽,率5万大军北上救赵、直面秦军主力;而让刘邦独领一军往秦朝国防空虚的西线推进,并约定:谁先到关中,谁就当关中王。

“怀王之约”让人感觉不公的地方,咱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了,就不再赘述了,一言蔽之,如果把这时刘邦和项羽的位置和待遇互换一下,估计刘邦就是秦嘉之类的结局了。

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刘邦带着自己那几千人的部队,从砀县出发,正式西进了。注意砀县这个地名哈,刘邦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在这里提款了哈。

一个月后,刘邦在成武破秦军都尉。小规模遭遇战,比街头斗殴高级不到哪里去。

三个月后,刘邦行至栗邑,与另一起义首领刚武侯相遇。刘邦偷袭人家,吞并了人家4000人的武装。江湖人称“黑吃黑”!什么自己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转过年后,刘邦在大城市昌邑又发了一笔横财——得到了彭越队伍的加盟。彭越这个人对刘邦后面定鼎天下是至关重要的,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游击战鼻祖,帮刘邦对项羽进行了多次关键的战术牵制,最后还是灭项的主力军之一。

简单介绍一下彭越哈,看看他为什么会选择加盟刘邦团队?

彭越本是昌邑一个渔民,生活不顺就落草了,然后在反秦运动兴起之后,也趁机给自己洗白,把自己从土匪变成了义军。但是呢,彭越宣布反秦的时间有点晚,是在巨鹿之战后看到秦朝要完蛋了才正式宣布的。所以,这导致他跟所有反秦组织都没有及时搭上线。只能继续窝在巨野泽(也就是后世梁山泊的前身)打游击,等待时机跟正规组织接洽。刘邦是第一个打到这附近的反秦正规组织,而项羽当时正在北方对战章邯。不是彭越就一眼相中了刘邦,也不是项羽不待见流寇出身的彭越,而是很多时候捡漏子就是谁先到谁就先得。

在得到彭越一千多人加盟之后,刘邦便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软肋——攻城战,对昌邑城发起了进攻,但很遗憾,根本就打不动。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到刘邦的著名后代刘备同志前期,然后一起揶揄他们老刘家硬战能力是真不行!但其实这个是很正常的,一般地,草创队伍就是打不了硬仗。懂的朋友都懂哈!

吃瘪的刘邦丝毫不感觉尴尬,占不到便宜就换地方呗,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所以就要换地方去打敌人碉堡了。这个时候,一个极小概率又发生了。刚刚加盟的彭越居然向刘邦提出要继续留在当地打游击,而刘邦居然还同意了。不要觉得留下小股部队开创敌后根据地很正常,因为彭越是刚加入的,而且刘邦这个老六一向是到嘴的肉打死也不吐出来的。所以,咱只能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此时,距离刘邦西进已经过去大半年了,刘邦跑了多远了呢?在上图中是一目了然的哈!至于他为什么会这么慢腾腾的呢?他应该是跟被项羽杀掉的上将军宋义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局势未明之前,绝不冲锋。

所幸这个时候巨鹿之战的战果已经传到刘邦这里来了,刘邦觉得秦军再也硬气不来了,这才放心大胆地迈开步伐西进关中去抢夺灭秦首功了。

离开昌邑之后,刘邦便来到了陈留,也就是后世的开封。在陈留,刘邦再次让人见识了什么叫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不死就是“汉初四杰”之一的郦食其主动来投了,而且刘邦一开始还看不上郦食其,是郦食其死活要“嫁”给他,才让刘邦捡到了这一宝贝的。

郦食其本是陈留当地一个世家大儒,跟范增差不多。听说反秦的刘邦来到了陈留,便主动来投。但刘邦这个曾经往一个读书人帽子里撒尿去羞辱别人的流氓一听说郦食其是一个读书人的模样,便拒绝接见他。郦食其随即投其所好地以“高阳酒徒”的身份求见,才顺利见到了刘邦,并与刘邦相谈甚欢。

郦食其跟刘邦第一次见面聊了什么呢?其实就是历史经验和得失,他把秦并天下的那些历史往事说给了刘邦听,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刘邦的队伍现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创立根据地去壮大自我的意识。成功地让刘邦对他刮目相看。

打动刘邦之后,郦食其随即甩出了一份超级见面礼——他成功地帮刘邦劝降了陈留县令,从而彻底解决了刘邦队伍的后勤补给问题,还招来了其弟弟郦商(楚汉前十的大将)和他手下的四千人。

大家都知道人生路上需要贵人相助,但就问问大家,刘邦这种源源不断的顶级幸运,大家求得来吗?

刘邦在陈留招兵买马三个月之后,信心满满地攻城,但是又没打赢。于是,再次战略性放弃地继续向西走。

途中,刘邦遭遇了秦军杨熊的小股部队,总算又开了个荤。

随后,刘邦从黄河南岸掉头南下,直奔颍川。在颍川,刘邦再遇故人张良。张良在项梁薛地会议之后,便带着项家军的资助回韩国复国了,此时复国成功的张良正在攻打颍川这个座韩地重镇,但打了很久都没打下来。

刘邦到了之后,积极参战,最终在与好兄弟张良的通力合作之下,刘邦终于靠武力(联合作战)拿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座坚城。但刘邦进城之后,却不顾张良的劝阻,直接下令屠城了。这一点,刘邦算是把底层人一夜暴富之后的报复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但刘邦最后成功了嘛,成功者的很多毛病和过错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所以后世人一边倒地说刘邦仁慈、项羽残暴。唉!这历史呀,这人性呀,永远是让人一言难尽的。

在颍川屠城之后,韩王与张良继续去收复韩地了,而刘邦北上洛阳准备走潼关直插关中。

这个时候,刘邦听说了赵将司马卬(太史公的老祖宗)自上党插向平阴,意欲南渡黄河绕道章邯的背后,与项羽对章邯形成夹击之势。这家伙居然直接火速北击平阴,毁掉了黄河渡口,阻止了司马卬过河。章邯是敌人也是我刘邦的缓冲器,他是要给我拖延时间的,所以不能让你们轻松夹击他。

随后,刘邦想突破洛阳火速西进,但却在洛阳城下再度吃瘪。

屡屡攻城失利让刘邦明白自己的攻坚能力现在严重欠缺,走豫西通道入关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又转头南下,打算从武关方向入关。

关键时刻,堪称刘邦战略清醒剂的张良也在帮助韩王收复韩地后,再次找刘邦报到了。

刘邦大军南下,在南阳大破秦军,逼得南阳郡守退守宛邑。刘邦打算继续直接绕过宛邑、直奔武关,抢先入关。

这个时候,咱们可以停下来推演一下,如果真按刘邦的部署去操作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宛邑是南阳平原的第一大城,你刘邦直接无视它的存在去进击武关,人家果断出兵对你进行前后夹击,你怎么办?就算人家不打算招惹你,但过了宛邑,再往西就基本没有什么大城市了,你这支几万人的部队后勤供给如何保障?所以说,此时的刘邦在战略思维上还停留在流民军统帅的层次,压根不太理解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维。

但刘邦是幸运的,在陈留时有郦食其拉了他一把,这一次又有张良把他拉回正轨。是张良把背后的道理掰开了、揉碎了地跟他讲明白了,让他必须要打下宛邑才能继续西进。

就这样,刘邦又拉回了部队包围了宛邑,最后再次在贵人相助的情况下(南阳郡守在门客陈恢的劝说下,向刘邦投降了),不费一兵一卒地得到了资源丰富的宛邑。

在宛邑,刘邦封了南阳郡守为殷侯,封赏陈恢一千户,迅速稳住了局面。然后,张良继续帮助刘邦作战略提升,要他把部队正规化,不能像流民军一样一路祸祸,毫无战略目标。要组织有纪律地去打造良好形象,争取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

刘邦对张良的话还是很听得进的,所以一路照办,几乎兵不血刃地打到了武关。

武关是关中四塞之一,其实并不好打。但是,这个时候,章邯已经向项羽投降了,秦朝已经完全丧失了抵抗意志了。赵高杀害了胡亥,并秘密联系刘邦,只要刘邦愿意让他当关中王,他就率领秦朝剩余势力投降。

但已经胜券在握的刘邦不答应,采用了张良的攻心计,派出了铁齿铜牙郦食其和陆贾两张好嘴成功策反了武关守将,直接入关。

赵高无奈,又仓促拥立了秦王子婴。注意,此时秦朝已经不敢称帝了,而是自称秦王了。

但子婴这孩子还是很有血性和手腕的,上位后雷霆出击,直接干掉了赵高,并派遣最后的近卫集团军去把守咸阳的最后一道门户峣关。

刘邦急于求成,所以打算强攻。但还是张良比较理性,再次劝刘邦以策反为主。最后,又是郦食其不负众望地说服了峣关守将同意投降。

刘邦这一路西进关中,咱们已经介绍得够详细了,就问问大家,如果没有张良和郦食其,刘邦能这么轻松抢占关中吗?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这一辈子,萧何、张良、韩信、郦食其、彭越、英布、陈平……这一大帮奇人异士,少一个他都不一定能战胜项羽。

关键时刻,又是张良,说要谨防秦军有诈。招降是为了麻痹他们,但为了防止他们内部意见不统一而平生变故,咱们应该去偷袭他们,把他们打服了就无所谓他们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了。

刘邦依计行事,悄悄引兵绕过了峣关,翻越了蒉山,在蓝田之南大破秦军,又一鼓作气,追逐败军至蓝田北,再破之。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至灞上(西安东霸桥)。秦王子婴封印投降,秦朝正式灭亡。

咱们这么详细地盘点了刘邦占据关中的全过程,不是说刘邦一个亭长身份创立如此不世之功不厉害,而是希望广大朋友能明白,大功业、大人物一般都是脱离不了幸运这个重要因素的。千万不要过于放大个人优秀因素。比如刘邦的逆袭,相比于他自己的努力和优秀,其实祸国的赵高、开路的项羽都更为关键。比如刘邦的西征,大家很难说刘邦本身做得如何优秀,但每到关键时刻,都会有郦食其、张良这样的大才助他一臂之力。

如果大家非要盘点刘邦身上的可取之处,我希望大家能看到以下几点:第一、人在困境之中不要轻易丢掉了那股子精气神;第二、起点低一点没关系,要善于学习、敢于改变;第三、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之中,要有接受正确意见的胸怀和意识;第四、当自身水平有限的时候,一定要放低姿态,不要固步自封。

其实,我们回看刚刚从沛县走出来时的刘邦,他具备个屁创业者的优秀品质!全是边走边学中建立起来的。树立战略眼光而不能只贪图眼前利益;建立根据地而不能永远流窜;笼络人才和人心而不能光靠着自己的情绪和心情来支配决策;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而不能横冲直撞;兼顾统筹而不能一味蛮干……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学的?

成功是动态的,学习也是动态的,这才是历史教给我们的生活法宝!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