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野生动物园的入口,你可能会看到一种奇怪的机器——它们不像动物,却可以和人类互动。
游客们有时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机器人不仅仅是个“玩具”,还会陪你一起爬山,甚至减轻你腿部的负担。
这到底是什么黑科技呢?
这台名为“π”的机器人,就像是一个现代版的驮马,给爬山游客提供助力。
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着深圳机器人产业的巨大进步和无数人力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机器人不可思议的面纱。
2025年2月23日,深圳南山,一台身高1.38米,体重40公斤,名为PM01的机器人原地来了个前空翻。
这是全球人形机器人的第一个前空翻,这个壮举堪比人类的奥运动员。
为什么说难呢?
那是因为PM01配备了整套软硬件方案:全身24个自由度和新增的颈部自由度,让它的动态表现更贴近人类;腰部320度自由旋转电机,极大提升了灵活性;高扭矩关节电机和高功率电池,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支持;还有自适应行走算法和高动态运动控制系统确保它的落地稳固。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台机器人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从图纸跃然于实地。
这背后体现了深圳众擎机器人公司的高效与研发实力。
同样是2月,深圳野生动物园的入口,多了三台可穿戴的外骨骼机器人。
这台名为“π”的机器人,只有1.8公斤的重量,配备两块可更换电池,充满电后可使用约14公里,专门为爬山游园的游客提供助力,减轻双腿负担。
深圳肯綮科技的研发团队用十年的时间,从最初的20公斤减重到如今的1.8公斤,是每一个细节的改进,推动了这一科技的进步。
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让大家看到了科技带来的便捷与可能。
在运动能力登上新台阶的同时,深圳还为智能机器人的进步打开了一扇窗。
传统机器人大多基于特定规划执行特定操作,不具备感知和决策能力,但智能机器人就不一样了。
它们可以理解物理世界各种物体、语言和文字的含义,并自主规划和决策,完成诸如“关掉最上层抽屉”“找到红衣男子”这样较为模糊的指令。
同样在2月,深圳的乒乓球亚洲杯颁奖现场,一台名叫“夸父”的机器人,和获奖运动员一一挥手打招呼。
同一天,参加深圳市政协会议的政协委员来到驻地报到,“夸父”又当起了记者,举起话筒向政协委员现场提问。
夸父的背后,同样是一家深圳企业——乐聚机器人。
而另一家深圳企业,则将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带向了更复杂领域:让机器人相互协作。
3月3日,极氪汽车5G工厂里,数十位名为Walker S1的机器人正在等待上岗。
在它们背后,悬挂着极氪的醒目标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这些来自深圳优必选科技的机器人,能做对吗?
人类很快就见证了历史,智能机器人的协作表现,毫不逊色于熟练工人。
有负载辨识、轨迹规划和柔顺控制等技术做保障,两位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一起干力气活,又稳又快地协作抬起大尺寸、大重量的工件。
面对分拣装配的精细活,机器人同样不外行——通过高精度感知和自适应控制技术,它们实现了对人手的模拟,可以成功抓取柔软薄膜。
2025年3月,优艾智合科技的新一批机器人“搬运工”和“巡检员”,踏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前者在半导体晶圆车间里,将脆弱易碎且贵重的晶圆盒快、准、稳地搬运入库,1台机器即可完成4名工人的工作量;后者则深入电站、电厂等能源场景,依靠红外热像仪和AI声纹识别技术提升巡检效率,它替代的,是8名工程师协同完成的复杂巡检任务。
2024年底的数据告诉我们,深圳越疆科技才是中国协作机器人行业的真正老大,并在全球排名第二。
深圳的机器人产业无疑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创新力与雄心。
这个行业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无数企业在这座城市里默默耕耘的结果。
当我们走在深圳的街头,看到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时,不禁感叹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变革。
这不仅是深圳的胜利,也是科技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对于未来,我们可能很难预料机器人将如何改变世界,但可以肯定的是,深圳正在引领潮流与变革的风口。
希望这座城市可以继续创造更多的科技奇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