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幻元素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而是逐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交通领域,贴地飞行、自动驾驶……这些科幻场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3月28日,2025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首钢园点燃“科学梦想”,中国铁建铁四院高级工程师王辉煌在科幻+未来交通专题论坛上,以“高速磁浮重塑未来时空距离”为题作主题演讲。从首钢四高炉的科幻机甲展,到低真空管道中疾驰的“中国飞车”,这场演讲揭开磁悬浮如何以“无轮之翼”重构人类交通版图。
中国科幻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会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坚持创新自信、文化自信,以科幻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厚植创新文化土壤;坚持“以会促产,以会兴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见证并推动了科幻与科技、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共进。中国科幻大会已经成为国内独具规模化、前沿性的科幻行业盛会。
从上海高速磁浮,到长沙磁浮、清远磁浮,再到青岛高速磁浮调试平台、长春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成都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中国铁建始终奋斗在磁浮建设第一线。
破茧之路从蒸汽轰鸣到磁浮飞驰
古人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交通的本质就是打破距离的壁垒,拥抱世界。回望历史,中国交通的变迁,堪称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19世纪末蒸汽机车仅仅30公里的时速,到20世纪中期解放牌卡车速度突破50公里。进入21世纪,高速公路的汽车时速达到12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达到350公里/小时,国产C919大飞机巡航速度达到980公里/小时。中国交通完成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这个路程走了一百多年。
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
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2017年6月26日在京沪高铁两端双向首发
2025年,国铁集团将利用沪渝蓉高铁武宜段等新线联调加快完成CR450动车组型式试验当前,全球城市化率已超60%,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能源消耗成为城市病。传统高铁采用轮轨接触,350和400的运行时速难以再得到大幅提升;而民航飞机虽然平均速度可达800~1000公里/时,但存在城区接驳时间长、安检繁琐、受天气影响大等劣势。站在2025年的今天,一种新的交通方式正在加速融入现代交通体系,那就是——高速磁浮!
战略突围高速磁浮成为大国交通新引擎
对于高速磁浮,国家已经有所部署。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合理统筹安排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浮系统、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等技术储备研发。发展高速磁浮对于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具有重要意义,是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新引擎。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全球竞争新形势、区域协同新要求、产业发展新趋势和驱动要素新变化。发展高速磁浮,可以实现前沿引领和创新升级。高速磁浮利用磁悬浮来代替传统的轮轨摩擦接触,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实现高速运行,简单来说,它像武侠小说里的“凌波微步”,车辆不与轨道直接接触,靠电磁力“贴地飞行”。根据不同的悬浮方式,高速磁浮又衍生出不同的制式和技术路线。
01
常导电磁悬浮
基于电磁吸力,车厢下方的电磁铁与轨道磁场产生吸引力,实现悬浮运行。
02
超导电动悬浮
基于楞次定律,利用车载超导磁体与轨道感应部件之间产生斥力,实现悬浮运行。
03
超导钉扎悬浮
利用超导体的钉扎效应,产生与车辆自重平衡的悬浮力,实现悬浮运行。
三种制式,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进程均有所不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高速便捷、舒适安全、低碳出行等,可填补航空与高铁间的速度空白,将是未来十年高速交通发展的战略选项之一,被世界各国重点关注。
全球竞速世界高速磁浮技术“三足鼎立”
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德国等就先后开展了高速磁浮的研究。其中,日本建设的山梨试验线,已实现603公里/小时的试验速度,计划2034年开通中央新干线,实现东京到名古屋40分钟直达。德国建设了31.5公里的埃姆斯兰试验线,1993年就已跑出450公里时速。
日本山梨实验线
德国TVE试验线
2021年7月20日,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山东青岛下线我国在2003年引入德国技术建成了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经过二十余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已基本掌握时速600公里级常导高速磁浮关键技术,为当下成熟度最高的一种制式。同时,航天科工、中国中车、中国铁建、铁科院等单位均已组织科研团队,开展超导电动高速磁浮的技术攻关,并于2024年7月下线了工程样车。
中国铁建参与建设的我国首条常导高速磁浮——上海磁悬浮(最高实验时速501公里,最高运营时速430公里)
真空管道解锁时速千公里的“终极”秘钥
对于未来陆路交通,高速磁浮真的是终极方案吗?科学家们发现,虽然磁悬浮列车能“贴地飞行”减少摩擦,但跑得越快,空气阻力就像“隐形刹车片”一样拖后腿。于是,他们想到,把列车装进低真空的管道里。这样一来,空气阻力能减少90%以上,列车就能像脱离地球引力一样狂飙。由此,低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浮应运而生。
效果图
2005年,两院院士沈志云就提出了我国发展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战略方针和技术方案。在科学家的启发下,我国和欧美国家都先后开启了低真空管道高速磁浮的研究。在国内,西南交通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目前在成都建设有1.6公里长的多态耦合动模试验平台,预计2025年投入试验;航天科工在山西大同建设了高速飞车一期并开始试验,待二期建成后,目标速度瞄准1000公里/时。
铁四院作为主编单位之一,编制的《磁浮铁路技术标准》于2020年1月正式实施铁四院在高速磁浮及超高速磁浮的研究中也走在前列,成立了磁浮中心和高速磁浮研究院,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工信部、国铁集团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结合自主开展的30余项科研课题,对相关理论体系及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实现了工程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基本具备开展600公里级高速磁浮勘察设计的能力。
未来已来高速磁浮将重构城市时空格局
未来,高速磁浮列车将以时速600公里突破传统交通的限制。北京至上海仅需2.5小时,2000公里内的城市群可实现4小时通达。高速磁浮与低真空管道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将带来通勤革命,打造立体交通体系,模糊城市边界,彻底重构城市时空格局。
1978年,中国铁路平均时速仅40公里;2008年,350高铁让千里京沪朝发夕至;而50年后的今天,我们正站在时速600~1000公里的台阶上。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像诗句中那样,日行万里。(中国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