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裱糊匠李鸿章如何搞垮洋枪队的?靠中国官场功夫击败洋大人

小僧乱翻史书 2024-09-23 12:25:10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如果你听过洋枪队的威名,那你肯定知道,清朝末年,这支由洋人带领、装备洋枪洋炮的部队,风头一时无两。

可这支看似不可一世的队伍,最终却是被李鸿章这个大清的“裱糊匠”给玩得团团转,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过程中,李鸿章到底是如何运用他的官场功夫,让这支让洋人傲慢的“常胜军”最终解体?今天咱就好好聊聊。

洋枪队的“高光时刻”

常胜军的出现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那时候,清廷正焦头烂额。各地义军此起彼伏,尤其是太平天国,几乎撼动了大清的根基。

为了镇压这些叛乱,清政府也曾想过自己解决问题,但很显然,清军那时候已经衰败得不像样子了。无奈之下,清廷找到了洋人帮忙。这个帮手就是美国冒险家华尔(Frederick Townsend Ward)创建的洋枪队。

华尔一介洋人,初来乍到,还真不太懂得中国的事情,可他有一样东西让清政府欣赏——他有洋枪洋炮。

在他手下,常胜军逐步发展,凭借着洋式装备和战术,确实打了几个漂亮仗。特别是在与太平天国军的几场正面对决中,常胜军表现得相当英勇,清廷自然也对这支军队青睐有加。

可问题来了,常胜军虽然能打,但毕竟是洋人指挥的部队,清朝的文武百官对这支“外人”组成的军队始终心存芥蒂。

尤其是这些洋人对于中国的官场游戏规则不甚了解,满脑子想着“用实力说话”,对上层指令经常不买账,这就让像李鸿章这样的大臣们开始觉得,常胜军不再是个帮手,而是一颗“定时炸弹”。

李鸿章的“小算盘”

你以为李鸿章一开始就打算摆脱常胜军?那可不一定。常胜军的确能打,而且在早期,李鸿章还依靠他们打下了不少胜仗。

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常胜军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不过,李鸿章可不是个简单的军头,他精明得很,心里那根弦绷得紧着呢。

要知道,这支队伍虽是清政府出钱养着,但话语权却在洋人手里。这还得了?一旦这些洋人掌控了清朝的军事力量,别说打仗了,清政府的命脉都可能掌握在他们手中。

李鸿章那时候已经意识到,常胜军虽能打,但它毕竟是外来的力量,长此以往,不仅对大清不利,对他个人的权力巩固更是个大麻烦。

再加上常胜军的指挥官华尔和他的继任者白齐文(Charles George Gordon)都属于那种眼高于顶的类型,根本没把李鸿章这些大臣放在眼里,这让他不得不提前动了小心思——既然他们看不起中国的官场,那就让他们在这片官场里慢慢迷失。

淮军崛起,逐步取代常胜军

李鸿章的心思并不复杂,那就是在自己军队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先用常胜军替自己打头阵,然后一边发展自己的淮军,一边逐步削弱常胜军的存在感。

淮军是李鸿章一手创建的部队,从一开始,他就抱着把淮军打造成大清最强军队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李鸿章也学习了不少洋人的东西,尤其是在军事装备和战术上,他并不保守,反而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武器。

到了苏南战役,淮军的实力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常胜军在战场上不再是独当一面的存在。反而,李鸿章借此机会,让常胜军逐渐依赖淮军的掩护。等到淮军完全具备了独立作战的能力,李鸿章便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计划——让常胜军退出历史舞台。

利用“官场游戏”削弱常胜军

常胜军虽然是个外来的军事力量,但它的经费来源却是清政府的财政拨款,这也给了李鸿章不少“操作空间”。他开始通过拖延付费的手段,让常胜军的日常运转变得困难。与此同时,他利用各种官场手腕,设法降低常胜军的作战地位。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时洋枪队的外籍指挥官华尔和白齐文,对中国的官场文化颇为不屑,认为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无视大清的那些繁琐规矩。

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态度恰好给了李鸿章机会。李鸿章从不正面与这些洋人对抗,反而是通过官场的规则,慢慢“架空”他们。再加上洋人对内情不熟,很多时候甚至被迫接受了李鸿章的安排。

李鸿章拖延发放军饷,迟滞对常胜军的补给,慢慢地让这些洋人感受到了来自清廷的“冷处理”。常胜军的士气逐渐低落,而淮军则在李鸿章的管理下蒸蒸日上。

外交博弈,巧妙遣散常胜军

在李鸿章的运作下,常胜军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可要彻底解决常胜军,还得过一关,那就是洋人的面子问题。常胜军毕竟是洋大人一手带起来的,如果直接解散,会引发外交上的麻烦。为此,李鸿章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

一方面,他继续拖延对常胜军的支持,让他们在缺乏经费和补给的情况下逐步瓦解;另一方面,他通过外交谈判,与洋人达成了一些“妥协”,即逐步遣散常胜军的外国指挥官,让军队回归清政府的掌控。最终,经过一系列谈判,常胜军的外籍军官被遣散,剩下的常胜军士兵也被逐步并入淮军。

这一手外交博弈堪称妙绝。李鸿章不仅让常胜军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没有让洋人觉得失了面子,堪称一举两得。

常胜军的“谢幕”,淮军的“登场”

随着常胜军的逐步解体,李鸿章的淮军逐渐成为大清军队的中坚力量。淮军不仅装备精良,而且在李鸿章的指挥下,战斗力得到了质的提升。可以说,李鸿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军事目标,还通过运用官场手腕和外交智慧,成功摆脱了对外来力量的依赖。

从常胜军的“高光时刻”到最后的解体,这一过程不仅是清末军事变革的一部分,更是一场复杂的官场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李鸿章凭借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成功化解了常胜军的威胁,并让自己的淮军成为了主力。

结语

洋枪队曾经是清廷在太平天国战斗中的一支利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鸿章逐渐意识到,依赖外来军事力量并不是长久之计。

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官场手腕和外交博弈,他最终成功解散了常胜军,并让自己的淮军崛起。这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国官场文化与洋大人傲慢心态的一次较量,李鸿章用事实证明了,洋人的枪炮固然先进,但真正能决定胜负的,还是官场上的智慧与手段。

正如那句古话所说:“兵者,诡道也。”李鸿章的这场胜利,正是他在官场上“诡道”运用的最好体现。

参考资料:

常胜友军“洋枪队”为何成为李鸿章心头之患 凤凰网 2010.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