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洞箫吹彻古今,三尺青锋映照肝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即将开启。值此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杭州龚自珍纪念馆联合钱塘箫社等多家文化单位,以“龚馆问箫”为名,邀您共溯清代文豪龚自珍“剑气箫心”的精神长河。
龚自珍生于杭州,长于诗书,其笔下“一箫一剑平生意”道尽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谱——剑气纵横是兼济天下的热血,箫声幽咽是独善其身的超然。这场讲座将以箫乐为媒、文献为舟,由学者与洞箫演奏者共同诠释“剑气箫心”在当代的共鸣:在快意进取与诗意栖居之间,如何安放现代人的生命志趣?中国美术学院戴燕副教授将携“剑气箫心”的人文哲思,与非遗传承、艺术捐赠、经典共读等多重文化行动共振,在江南烟雨中织就传统再生的经纬。
箫为心印:学术解码文人的精神图腾
作为国内洞箫人文学术研究代表人物,戴燕深耕“箫与士人精神”领域多年,她将以“箫器载道”的视角,溯源中国文人“外儒内道”的精神传统。她认为,洞箫不仅是乐器,更是文人精神的物化载体——其声幽邃如隐士独语,其形修长若君子风骨。箫音中的豪迈、幽怨,恰似龚自珍笔下“剑气”的锋芒与“箫心”的淡泊,映射出中国知识分子在济世情怀与诗意栖居间的永恒平衡。此次讲座,她将以龚自珍为标本,剖解“剑气”与“箫心”的共生逻辑:为何这位写下“九州生气恃风雷”的狂士,终以“剑气箫心一例消”作生命注脚?现场钱塘箫社社员的即兴演奏,将以音声实证学术——当《已亥杂诗》化作箫曲流淌,三百年前文人的热血与孤寂皆在指间重生。
授牌传习:非遗扎根历史现场
钱塘箫社作为杭州市非遗保护单位,将于活动中授牌龚自珍纪念馆“江南洞箫艺术非遗传习基地”。这方曾孕育“一箫一剑平生意”的院落,自此成为传统艺术活态传承的现场:未来箫社将在此开设公益课堂,让洞箫技艺与龚自珍精神同频共振。上城区社区学院捐赠的龚自珍主题书画、上城区图书馆捐赠的珍本诗集,更将纪念馆化作立体的文化磁场——诗、书、画、乐在此交融,重现文人“左琴右书”的精神生活图景。
街巷书院:让经典生长于社区呼吸
小营街道社区学校的深度参与,暗含“文化还乡”的深意:龚自珍少年时走过的青石板路,今日成为市民品箫读诗的公共空间。世界读书日前夕,这场活动以“非遗+文献+社区”的创新模式,将经典从书斋释放在街巷——当居民手握捐赠的《龚自珍全集》,耳畔萦绕着纪念馆传来的箫声,历史便不再是凝固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可共鸣的生命经验。
活动亮点
戴燕主题讲座《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② 钱塘箫社“江南洞箫艺术非遗传习点”授牌仪式、琴箫沉浸式演绎
③ 上城区社区学院捐赠龚自珍主题书画
④ 上城区图书馆《己亥杂诗》诗集捐赠及特展
时间地点
2024年4月20日上午九点 龚自珍纪念馆(杭州上城区马坡巷)
主办:龚自珍纪念馆 钱塘箫社
承办:上城区图书馆 上城区社区学院
协办:小营街道社区学校
让我们以箫为舟,溯流历史长河,在剑气纵横处听见热血未凉,于箫声幽咽间寻得心归之所。这场关于文人精神的千年追问,终将在当代人的凝视中,获得新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