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2025年3月28日清晨,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和卡梅尔两处住宅外,数十名联邦调查局(FBI)探员持法院搜查令破门而入。
目标直指印第安纳大学华裔教授王晓峰的住所。

FBI查扣了电脑、文件等物品,却未透露具体指控。三天后,王晓峰在卢迪学院的个人资料页被清空,其学术履历与研究项目从校方官网彻底消失。
特朗普政府是否重启了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为何在拜登时期叫停的“学术猎巫”行动再度抬头?面对美国对华裔学者系统性打压,中国将如何应对?
王晓峰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的权威学者,曾主持多项涉及网络隐私与数据加密的敏感研究。
FBI发言人仅以“执行法院授权行动”回应媒体,但未提供任何证据,这一模糊表态加剧了外界对政治动机的猜测。

回溯历史,美国司法部于2018年启动“中国行动计划”,以“防范技术窃取”为由,针对华裔学者展开大规模调查。
截至2022年,该计划起诉的148人中,近90%为华裔,但最终仅20余人被定罪,且罪名多与“隐瞒与中国合作”等行政疏失相关,无一起涉及间谍罪。
例如,田纳西大学教授胡安明因未披露与中国高校的交流项目被指控,却在2021年因证据不足获判无罪,其职业生涯已遭毁灭性打击。

尽管拜登政府于2022年终止该计划,但特朗普在2025年开启第二任期后,政策风向骤变。
王晓峰事件被视作“中国行动计划”2.0版的首个标志性案件——打击范围从技术领域扩大至基础科研,且行动更趋公开化。
2025年1月,教育部以“反歧视”名义取消对“多元、平等、包容”(DEIA)项目的资助,全美数百所高校的科研资金链断裂,涉及神经多样性、少数族裔健康等课题的实验室面临关停。

3月7日,哥伦比亚大学因未“保护犹太学生权益”遭联邦撤资4亿美元,一名巴勒斯坦裔学生领袖被拘押并面临驱逐。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将对华汽车关税提高至25%,并宣布对15个贸易顺差国加征“对等关税”,剑指中国。
3月11日,美国拟封禁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指控其“威胁国家安全”,中方斥其为“科技问题政治化”。

堪萨斯大学华裔教授陶丰的遭遇成为前车之鉴:2019年因学生诬告被FBI调查,诉讼耗时5年、耗资200万美元,虽最终无罪,但家庭破产、事业尽毁。
中国外交部多次驳斥美方“间谍指控”,直指其“贼喊捉贼”,并列举棱镜门事件等美方网络监控劣迹。
央视旗下媒体警告,若美方执意加税,中方将采取“凌厉反制”。

“中国行动计划”导致75%在美华裔高端人才回流,其中三分之二选择归国效力。彭博社指出,这加速了中国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科研经费投入同比增加12%,重点支持受美制裁领域,如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
美国科研竞争力的核心在于移民人才,华裔占全美人口1.7%,却贡献了20%的顶尖科技成果。系统性排挤华裔学者,无异于“自断手脚”。

多所高校为保联邦资金,秘密更名“多元文化办公室”,禁止教师公开批评政策。
特朗普宣称“对等关税”旨在平衡贸易,却忽视中美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若全面实施,美国制造业成本将飙升15%,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剧。
王晓峰事件绝非孤立个案,而是美国对华战略焦虑的缩影。
特朗普政府试图以“安全”之名行遏制之实,却难掩其逻辑矛盾。

既依赖全球人才维持科技霸权,又以排外政策驱逐核心贡献者;既强调“公平贸易”,又滥用关税破坏供应链稳定。
历史总有回响——上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将钱学森推向中国,助推其航天事业崛起;如今,美国若重蹈覆辙,或再次为对手“输送弹药”。
“偏见终将让位于理性,但代价可能远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