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大家伙讨论naSA将小行星2024 YR4撞击地球概率上调为3.1%。
万一万一八年后地球,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相当于数亿颗原子弹同时爆炸,我们可能得搬离地球的时候,远在960多年前的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的常州城,一场更为震撼的天文事件正在上演。

著名的大科学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的非常详尽。
治平元年秋日的傍晚,常州城笼罩在暮色之中。突然,一声巨响撕裂天际,宛如雷神击鼓。东南方的天幕上,一颗如月亮般明亮的火球划破云层,拖着长尾缓缓移动。
目击者称其"几如月",这在缺乏现代观测设备的古代,无疑是震撼人心的奇观。

火球并未停留,接连发出两声巨响后向西南方向移动,最终坠落在宜兴县许氏园中,引发冲天火光。
许家的篱笆在热浪中化为灰烬,方圆数十里的百姓举着火把赶来,只见地面上出现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
三天后,当人们小心翼翼地挖掘洞穴时,发现了一块拳头大小的圆石。它表面残留着灼烧的痕迹,一头微尖,色如玄铁,重逾千斤。

这块陨石就此成为了北宋士大夫们争相观赏的奇物。它被州守郑伸所得后,送往润州金山寺,寺里将其精心用匣子收藏起来,每逢有游人前来,便打开匣子供人观看。
文人王无咎对这一事件极为关注,撰写了洋洋洒洒的《陨石记》,详细记录了陨石坠落的前后经过,其文辞优美,叙事生动,在士大夫间广为流传,使得更多人对这颗神秘的天外访客产生了浓厚兴趣。

但唯独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摒弃了 “灾异谴告” 的传统观念。
在那个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多数人将陨石坠落这类自然现象与政治得失、上天意志相联系,认为这是上天对人间君主为政失道的谴责告诫。
秦汉大儒就大力宣扬自然灾害是天意,是上天用来告诫和惩罚君主 “为政失道” 的手段,声称 “人君失政,天为异;不改,灾其人民;不改乃灾其身” 。但沈括却能以科学的精神认识并记述陨星现象。

他在《梦溪笔谈》中,如实记录了陨石坠落的时间、地点、过程以及陨石的形状、颜色、温度、大小和重量等具体特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清晰展现了整个事件,将这一自然现象科学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体现出他超越时代的见识与智慧 。
沈括此举,在当时可谓一股清流,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记载了陨石的陨落轨迹、物理特性和收藏过程。文中"色如铁,重亦如之"的描述,与现代科学测定的铁陨石成分高度吻合,印证了这位北宋通才的远见卓识。

多说一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系统整理了自汉以来76次“星陨”事件。他在奏章中提出:“星坠之径,非循黄道;陨石之质,有含铁镍。”这种将陨石成分与轨道分离的洞察,比欧洲早了九百年。
其实中国对陨石的观测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春秋》记载的"陨石于宋五",《史记》中"星坠至地则石也"的论断,都显示出古人朴素的科学认知。
但沈括的突破在于,他不仅记录现象,更试图解释本质。在《梦溪笔谈》另一篇中,他通过连续三个月观测北极星,修正了传统星图的误差,这种实证精神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一脉相承。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场天坠事件,会发现历史与现实惊人地相似。
2024年非常著名的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陨石坠落视频中,尘埃四起的画面与《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形成奇妙呼应。
现代科学证实,陨石在进入大气层时确实会因摩擦产生高温,但落地后温度通常与环境相近。
古人记载的"尚热不可近",或许源于观测误差或文学渲染,但这种偏差恰恰反映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敬畏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