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娱乐圈传来一则让人唏嘘的消息,著名歌手韩红的母亲雍西老人去世了,享年78岁。说起雍西这个名字,可能年轻一代不太熟悉,但提到《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老一辈人肯定都耳熟能详——当年正是雍西的演唱让这首西藏民谣红遍大江南北,她也因此成为备受尊敬的歌唱家。如今老人离世,最让人感慨的不仅是她传奇的人生,还有她和女儿韩红之间复杂又深厚的母女情。
雍西1946年出生在西藏昌都的一个农民家庭,搁在旧时代,她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好在解放军进藏后,废除了农奴制,还办起扫盲班,让这个目不识丁的藏族姑娘第一次拿起了书本。18岁那年,她因为嗓子好、爱跳舞,被推荐到西藏歌舞团,从此改变了命运。
1964年,雍西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她带着《北京的金山上》进京演出,不仅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还被送到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深造。一个曾经在田地里劳作的农家女,愣是靠着一副好嗓子和新时代的机遇,成了国家级歌手。那时候的她,穿着藏袍在舞台上唱歌,眼里全是对未来的憧憬,谁能想到后来的人生会有那么多波折呢?
事业顺风顺水的雍西,婚姻却不太顺利。第一任丈夫韩德江是军人,两人1968年结婚,1971年生下女儿韩红。可惜在韩红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雍西忙着工作,只能在韩红9岁时把她送到北京奶奶身边。那时候的韩红,拖着个小行李箱,揣着几盒饼干就独自坐火车去了北京,从此和母亲开始了漫长的分离。
后来雍西改嫁成都的周教授,可韩红对这个继父始终亲近不起来,母女俩因为家庭矛盾闹得很僵。直到韩红在乐坛崭露头角,两人才慢慢和解。说起来,韩红简直是母亲的“复制粘贴”: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6岁在军队演出,16岁入伍,后来靠自己创作的《喜马拉雅》拿下央视大奖,一步步成为华语乐坛的“大姐大”。但事业上的成功,始终弥补不了亲情的空缺——别人家母女能常常见面,她们却因为早年的分离,连相处都带着几分拘谨。
雍西去世前,留下两个心愿:
一是葬礼从简,二是希望女儿能找个好归宿。说到这儿,很多人都纳闷:韩红条件这么好,为啥一直单身呢?其实她年轻时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对象是同为音乐人的李延亮,两人在军队相识,志同道合,可惜最后还是分手了。韩红还为此写了《擦肩而过》,歌词里全是遗憾。
不过后来她常说,单身不是因为放不下过去,而是觉得人生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从2000年开始,韩红就投身慈善,汶川地震、河南暴雨……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她带着团队救灾的身影。这些年她收养了280多个孤儿,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公益上,用她的话说:“我有很多孩子,不孤单。”但母亲终究是母亲,雍西临终前还念叨:“红啊,妈走了,谁陪你说说话呢?”
这事在网上传开后,网友们的评论特别感人。有人说:“雍西奶奶从农奴制下的小姑娘到歌唱家,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她的人生就是一部奋斗史。”还有人替韩红解释:“她把对母亲的爱都给了公益,单身不代表不幸福。”当然也有心疼的声音:“再强的人也需要家人,希望韩红老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
作为旁观者,看着韩红和雍西的故事,突然觉得亲情有时候像一条河,上游和下游的水流方向不同,但源头都是爱。雍西当年把女儿送走,是无奈也是心酸;韩红选择单身,是倔强也是担当。她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亲密母女”,但彼此的牵挂从来没断过——雍西肯定为女儿的成就骄傲,韩红也一定记得母亲教她唱的第一首藏族民歌。
现在雍西走了,韩红又成了没有父母的孩子。但就像她在公益里说的:“帮助别人,就是最好的纪念。”或许对她来说,母亲留下的不仅是遗传的好嗓子,更是那份从苦难里开出花来的勇气。人生路上,有人选择成家立业,有人选择四海为家,只要心里有热爱、有牵挂,就是最好的活法。
愿雍西老人一路走好,也愿韩红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带着母亲的期许,在她热爱的音乐和公益路上,活得热烈而自由。毕竟,真正的爱,从来都不止一种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