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为何李世民要派尉迟恭,去杀死谋士房玄龄杜如晦?

历史笑春风 2022-02-08 22:55:22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手下著名的谋士,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被世人称为“房谋杜断”。他们为李世民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帮助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却命令尉迟恭杀掉他们,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玄武门之变的前夜。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的一场悲剧,因为皇位之争,造成了骨肉相残。这场惨剧的根源在于李渊的处置错误,让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建立唐朝的战争中,李世民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唐朝取得了无数战功。为了对李世民进行安抚,李渊曾经对他许下了代替李建成为继承人的诺言。

但是李建成也不是泛泛之辈,他也拥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这使得李渊在关键的时刻犹豫了,最终没有替换太子。后来他又想让李世民真实东都洛阳,把两人分隔开来,可也没有实行。这样,在长安的朝廷中,就出现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政治集团,双方为了皇位争斗不休。

在长安中,由于李建成经营多年,李世民的势力处于下风。而且李渊又偏听身边人的谗言,对李世民日渐不满,偏袒李建成。为了彻底解决通往皇位的障碍,李建成和他的手下在经过长期的斗争后,决定以武力彻底解决李世民集团。

李建成等人先是将房玄龄和杜如晦从秦王府赶走,随后又以抵御突厥入侵的名义,要求把秦王府的兵马转到自己的手下。他们还密谋准备杀害李世民,结果这个密谋被王晊得知,报告给了李世民。在这种危急的状况下,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武力夺取政权。

在发生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派尉迟恭去叫房玄龄、杜如晦入府谋划。可是尉迟恭回来说两人不来。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说自己有皇帝的敕令不允许再为秦王效力,今天如果私自来见秦王,必然会被诛杀,不敢听从秦王的命令前来。

李世民听了尉迟恭的回答,勃然大怒。他对尉迟恭说难道房玄龄和杜如晦要背叛我吗?于是他把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恭说,你且再去一次,如果房玄龄和杜如晦没有来意,你就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一起拿回来。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来到秦王府,跟随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二、房玄龄和杜如晦与李世民之间的博弈。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和房玄龄、杜如晦一起合演的这场活剧,正是双方在心理上进行的一场博弈。最终,双方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形成了皆大欢喜的局面。房玄龄和杜如晦并非是要背叛李世民,他们是用这种方式激将李世民。李世民也并不是要真杀房杜二人,而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决心。

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就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工作。其中最关键的一招,就是拉拢了原本是李建成的手下,玄武门守将常何。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李世民才顺利完成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取了唐朝的政权。因此,要说李世民原本就没有武力夺权的心思,是不正确的。

可是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心中还是很忐忑的。首先他的军事实力和李建成、李元吉相比是处于决定劣势的。长安是李建成、李元吉经营多年的老巢,手下的直属兵马就有数千之众。而李世民手中只有秦王府的八百将士,众寡不敌。

在朝廷中,由于李建成身为太子,又长期代替李渊执政,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拥戴。李世民曾经多方运动,可是收效甚微。就连跟随李世民长期征战的李靖、李勣、秦琼都不愿意参与到这场斗争中去。再加上李渊的偏袒,使得李世民的处境越发不利。

其次,李世民也不愿意背上杀害兄弟的恶名。他十分忌讳此事在历史上的影响,不想让自己的英名遭到杀兄屠弟逼父的玷污。但是由于形势日趋紧迫,留给李世民选择的日子不多了。他手下的几位亲信也看出形势不利,力主李世民发动政变夺取。在这些人中,态度最积极的就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

李建成和李元吉正是看到了房杜二人对李世民的作用,才想办法把他们赶出了秦王府。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派尉迟恭去叫两人回府,也正是为了和他们商议如何发动政变。那么此举应该正中两人的下怀,可为什么他们却拒不回去呢?

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李世民心中对发动政变还存有犹豫,故意使出的激将法。李世民自始至终对发动政变都是抱有犹豫态度的。他在政变前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停当后,还让人进行占卜吉凶。正好这一幕被他从外面进来的部下张公瑾看到。

张公瑾马上把占卜的用具都扔到了地上,并且进前向李世民说,凡是用占卜的办法的,都是用来解决犹豫,难以决定的事情的。现在我们发动政变的事情是无可疑虑的,哪里需要进行占卜。就算是占卜的结果是凶的话,形势也不允许我们回头了,请大家好好想想。李世民赞同张公瑾的话,随后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房玄龄和杜如晦正是看到了李世民心中的犹豫,因此才以拒绝执行李世民命令的方式,对李世民进行了激将法。他们让李世民看到,如果他再不当机立断,发动对李建成、李元吉的反击,将会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连他最信任的房玄龄、杜如晦也会大难临头各自飞,不会随同李世民同归于尽。

正是受到了房玄龄、杜如晦激将法的刺激,李世民才会派出尉迟恭拿着自己的佩刀去找二人,还斩钉截铁地说,两人如果不听命令前来,就让尉迟恭斩了两人的首级回来。这个举动,代表了李世民的两层含义,让看透这两层含义的房杜二人欣然而归。

第一层含义是李世民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已经决心发动政变。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敕令对李世民来说毫无意义。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自己的部下,必须听从自己的命令,跟李渊、李建成的朝廷决裂。

第二层含义是李世民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对房杜二人的信任。房杜二人是李世民最得力的谋士,也是要求李世民发动政变最积极的人。他们为李世民长期谋划,就是为了发动政变的这一天。李世民发动政变,专门派人叫他们参加,这表明了李世民把两人当作心腹,和他们联为一体,在生死关头共同进退。

我们可想而知,当房玄龄和杜如晦见到尉迟恭拿来的佩刀,不是感到害怕恐惧,而是欣喜若狂。他们多年的努力终于要得出结果,当然二话不说就随尉迟恭返回秦王府,辅佐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政变成功后,李世民论功行赏,把他们都列入了最高的封赏人员行列之中。

结语: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派尉迟恭去叫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回秦王府议事,却遭到了两人的拒绝。两人的理由是有敕令不允许再为秦王效力,否则会被诛杀。李世民听后大怒,派尉迟恭拿着自己的佩刀去找二人,如果二人不来就杀了他们。

其实这是一场君臣之间的心理博弈。房杜二人知道李世民心中的犹豫,为了坚定他的决心,两人使出了激将法。而李世民则用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决心和对二人的信任。因此,房杜二人见到目的达到,立刻回到秦王府,帮助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