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征文|《归乡》顾召营—062号

大豫出版 2025-02-15 15:29:59

归乡

文/顾召营

腊月廿三的北风裹着煤烟味儿,在月台铁栏杆间呜呜地打转。我抱着蓝布包袱挤进车厢,玻璃窗上结着霜花,倒像是谁用银簪子勾出的冰纹。邻座妇人膝头堆满红纸包裹的糖瓜,甜津津的气息混着皮革座椅的潮气,竟勾出几分旧年关的况味。

车过泰安时落了雪,窗外的杨树枝桠渐渐敷上薄粉。忽然瞥见远处村落飘起几缕炊烟,斜斜地融进铅灰的云絮里,倒叫人想起母亲灶台上那只老铜壶。壶嘴总冒着一团白雾,活似冬天呵出的热气。

暮色四合时分,远远望见村口那株老槐树。皑皑雪地上横着道道车辙,倒像谁家顽童用木棍划的蚯蚓印。树杈上悬着的红灯笼被风吹得直晃,倒映在雪地里宛如跳动的火苗。父亲早候在树下,黑棉袄落满雪花也浑然不觉,手里攥着的手电筒映得他鬓角银丝泛着微光。

老屋门框上那道刻痕还在,比去年又高出一指。母亲掀开厨房的蓝布帘,雾气便裹着葱花香扑到脸上。八仙桌上的青花碗早摆成莲花阵,腊肉在蒸笼里颤巍巍地淌油,墙角陶瓮里新腌的雪里蕻泛着翡翠色。小妹蹲在灶前添柴,火光在她新剪的刘海上一跳一跳的。

"把这蒜苗择了。"母亲往我怀里塞了竹篾笸箩,指尖还沾着面粉。二十年光景,案板上的裂痕还是朝着东南斜,窗台上那盆水仙依然用红绳系着叶。忽然记起儿时总爱偷吃供灶王爷的麦芽糖,粘掉乳牙那日,母亲用这笸箩盛着落齿埋在石榴树下。

年夜饭上桌时,外头爆竹声已响作一片。父亲照例要祭祖,檀香缭绕中,供桌上的蜜供渐渐洇出油花儿。三叔抿着酒说起运河冰封的事,话音混着表侄女们抢糖块的嬉闹。母亲却只顾往我碗里夹菜,粉蒸肉垒得小山也似,底下埋着两枚铜钱大的荷包蛋。这隐秘的疼爱,竟三十年未改旧例。

守岁时分,西厢房传来叮咚声。循声望去,原是檐角的冰溜子化了,水滴在接年的铜盆里。小妹翻出褪色的跳房子粉笔,在堂屋砖地上勾出歪斜的格子。母亲忽然"呀"了一声,从樟木箱底摸出我儿时的虎头鞋,红缎面虽已泛白,额上"王"字仍精神抖擞。

子夜的爆竹炸醒整个村庄。我立在天井看烟花,忽觉脖颈一凉,原是父亲悄悄给我披上羊皮袄。他指间旱烟明明灭灭,絮絮说着开春要补东墙的裂缝。雪光映着堂前楹联,那"天增岁月人增寿"的红纸被风吹起一角,露出底下经年的墨迹,倒像是时光自己书写的注释。

东方既白时,母亲在灶前熬粥。我望着她微驼的背影,忽然懂得所谓乡愁,原是藏在腊肉陈香里的牵挂,是冰溜子滴答声中的童年,更是双亲白发里不肯言说的等待。就像此刻锅沿冒出的白气,升腾着,消散着,却始终萦绕在游子归乡的路上。

作者简介:顾召营,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民主协商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散文和诗歌多次获奖,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务必联系大豫出版。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