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中国声名赫赫,“谪仙” 之号无人不晓,他凭借卓绝的诗歌才华,生前就已让 “诗人” 形象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备受世人追捧。
但在当时,其书法才能却被极大忽视,书法圈甚少有人关注他的笔墨,直到宋代,文化氛围丕变,文人墨客热衷于探究往昔大家遗作。
在这股热潮下,李白的书法作品重见天日,经文人雅士品鉴推崇,其 “书家” 形象才慢慢得以完整塑造!
那么,李白的书家形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笔者看来,研究李白书法,最可靠的资料不是书作本身,而是李白诗歌,李白亲手写的诗歌,是反映其书法审美观念和风格追求的最可靠资料。
李白的诗文集注,传世的有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元代萧士赟增补杨注而成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二十五卷,明代胡震亨的《李诗通》二十一卷。

以上三家都只注李白的诗,到清代王琦注《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是李白诗和文的合著,是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备的注本。
在以上诗作中,李白对于王羲之的态度十分矛盾,一会夸赞“右军本清真,潇酒出风尘。”
一会又认为王羲之“古来几许浪得名”、“兰亭雄笔安足夸”对同一人物做出两种完全相反的评价,看似极不合理,但在李白诗中却广泛地存在着,李白在“凤歌笑孔丘”的同时又希望能效法孔子“我志在删述”。

这种表述透露出李白思想中深刻的矛盾性,李白有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他的表达往往都极为夸张,兴之所至,天马行空,富有感性的张力却并非要以实在的理性去批判和否定。
同时,也应看到李白的诗作中几乎没有涉及书法用笔、章法等书法本体的内容,而是从人物、工具、挥毫时的动作进行描写,这或许也从侧面反映出,李白对于书法的技巧并不精熟,或并不热衷,而是用充沛的情感表现其“无法之法”

“这与诗歌同理,李白作诗不事雕琢,而是崇尚天然。正如清代赵翼的评论“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胜。”
“清真”是李白美学观的核心部分,李白诗作中论及清真之处极多,他称赞王羲之“本清真”,李清“爱清真”,其实都是其审美观的反映。
而在诗学上,李白所标榜的“清真”,是和六朝文学的“绮靡”相对的,同时又根植于其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超越一般技巧性的雕琢,转而追求精神世界的高度自由与超脱。

李白的诗中处处流露的一种天然与风度,因此,后世往往以这种清真、高逸的风度来想象李白与其书法风貌。
李自与盛唐书家的交往
李白一生交游广泛,名人众多。在其所交游的书家中,几乎囊括了盛唐时期擅长各类书体的最杰出代表,如贺知章、颜真卿、张旭、怀素、李阳冰、李邕等。

正是基于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即使李白不善书法,也可通过与这些名家的交游和浸染,使自身具备较高的书法审美修养,这决定了李白书法的下限。对李白与盛唐书家的关系考察,也是其书家形象得以成立的重要方面。
(一)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同为“饮中八仙”之一,是唐代小草向狂草过渡的代表性书家,有小草《孝经》传世。
李白与贺知章渊源极深,李白初入长安,便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并留下“金龟换酒”的典故。(现存传为李白的书作有几件与贺知章有关,如《送贺八归越》《壮观碑》,将在第四章详述。)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归越州,玄宗诏令百官饯行。李白作《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后又独送至阴盘驿,作《送贺宾客归越》,其后又有《对酒忆贺监二首》《重忆一首》。
二人关系极为深厚,同李白一样,贺知章善诗、崇道、好酒。且对李白有知遇之恩,为其在长安成名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李阳冰李阳冰,字少温,生卒不详。李白族叔,唐代杰出的书大家,被称为“有唐三百年,以篆称者,惟阳冰独步。”“2有小篆《三坟记》等传世。李白曾热情地称赞其篆书“落笔酒篆文,崩云使人惊。”李阳冰也对李白推崇备至,称其为:“三代以来,风骚之后。
驱驰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4李阳冰曾任当涂令,安史之乱后,李白投奔李阳冰。客居当涂,并终老于此。

可考的事迹有二人同游化城寺清风亭,李白作《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按《太平府志》载:“李白清风亭墨迹,旧在化城寺,今亡。”又有《当李宰君画赞》也是为李阳冰所作。
王琦注:“《太平府志》:古化城寺,在府城内向化桥西礼贤坊,吴大帝时建……唐天宝间,寺僧清升能诗文,造舍利塔,大戒坛,建清风亭于寺旁西湖上,铸铜钟一,李白铭之,今尽废。”

“李白临终时,付手稿以相托,可见二人交情之。李阳冰为其整理成《草堂集》,今存其序,称:“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上授简,俾余为序。”
元代《衍极》刘有定注文:“大历初霸上人耕地得石函,中有绢素古文科斗《孝经》,凡二十章。初传李白、白阳冰,尽通其法。”此条记载将李白作为李阳冰之老师,颇不可信,但也可见后人对于二李关系的想象。

李邕(678-747),字泰和,因其曾任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以诗翰书法名世,其行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董其昌称赞其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传世。李白诗有《上李邕》,另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称赞其英风豪气。

李邕去世后,李白寻访故宅,作《题江夏修静寺》诗一首对其深表怀念:“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
(四)张旭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因其曾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是唐代狂草的代表性人物,有“草圣”之称。
有《肚痛帖》《郎官石柱记》等传世。张旭与李白、贺知章同为“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合称“三绝”与以上诸家相比,李白对于张旭的态度更为矛盾复杂,有戏谑也有敬重。

李白诗中谈及张旭的不多,《猛虎行》中称赞:“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知。”《草书歌行》云:“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