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花园村,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这个位于浙江东阳的小小村庄可是富得流油,村里“家庭资产500万以下都是困难户,资产过亿才真正算富裕户。”
并且这个村子一年的收入就高达786亿,还将周围的18个村子都吞并在一起,其村长的身家更是高达165亿。
那么,这个花园村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们到底是干什么的,才让它在无数村庄中脱颖而出,成为“浙江第一村”呢?

«——【·村民分红按“亿”算·】——»
花园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浙江小村,如今已成了全国农村的创业典范了,但谁能想到,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的穷山沟。
1978年,花园村人均年收入只有87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缺水少地,自然条件恶劣,农作物的收成也不好,村民们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村里的房子大多是草棚泥房,破旧不堪,每逢下雨天,屋内便会滴滴答答地漏雨,让人苦不堪言。
村里的道路也是崎岖难行,坑洼不平,村民们出行极为不便,更别说发展什么商业了。
但谁能想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花园村就实现了惊天逆转。

2024年,村里的年收入已经暴涨到786亿元,一跃成为“浙江第一村”。
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别墅,开上了豪车。
走在花园村的街道上,到处都是现代化的建筑和繁华的商业景象,商场、酒店、餐厅等一应俱全,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农村。

甚至村里比不少二线城市还抗打,村民人均年收入17.6万,500万资产算“贫困户”,1000万刚及格,5000万才算富,1个亿才能叫“富裕户”!
更离谱的是,这个村还“吞并”了周边18个村庄,村长邵钦祥个人身家165亿,直接登上胡润百富榜。
但花园村有这样的改变,属实是来之不易。

«——【·40年逆袭爽文·】——»
1976年,22岁的邵钦祥当选为生产大队长,一上任,他立下誓言要让花园村富起来!
邵钦祥深知,要改变村子的命运,必须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关键在于创办企业。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创业机会,1981年,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农村经常停电,蜡烛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品,邵钦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他与亲哥、堂姐夫各凑了500元,创办了一个蜡烛厂。
但是当时他们没钱购买没有先进的设备,于是他们就想到了手工制作蜡烛;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他们就挨家挨户去推销。
凭借艰苦和不懈努力,蜡烛厂第一年就带来了1500多的净利润。

尝到甜头后,他又提出想搞个服装厂,也许,他天生就是做买卖的米命,服装厂在短短4年赚了50万。
村民一看“这路子行”,于海生纷纷跟风创业,短短几年冒出50多家企业,花园村瞬间变身“创业孵化基地”。
但是,单打独斗终究难成气候。

邵钦祥看着村里分散的大厂,决定大手一挥,把村里企业整合成花园集团,开启“产业升级”副本。
2009年,花园集团决定投资建造花园红木家具城,2010年12月23日,花园红木家具城一期盛大开业。
此后,在村长的带领下,硬是把毫无资源优势的花园村干成“中国红木第一村”,如今商户超2300家,年交易额高达100多亿,全球市场份额占大头。

但这还不够,早在2000年他力排众议,豪掷2000万买断维生素D3生产技术,当时国内没人敢碰。
结果3年后直接杀进国际市场,如今花园集团已是全球维生素D3龙头,技术壁垒高到让对手望尘莫及。
有这么多钱咋花呢?花园村的答案是——疯狂扩张!

«——【·吞并”18个村·】——»
从2004年开始起,邵钦祥开启“村庄并购模式”,一口气吞并周边18个村,打造出占地12平方公里的“村域小城市”。
不仅如此,在收购后邵钦祥又带领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整改规划。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修建道路、桥梁,改善交通条件;铺设自来水管道,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进行电网改造,确保电力供应稳定。
在民生保障方面,建立健全医保、社保和养老等保障体系,让村民享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农合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三项保险待遇。

同时,实行建房补贴、奖学金制度、数字电视收视费、电话月租费等30多项劳保福利,让村民真正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并村一年间,村里大大小小会议开了260多场,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让新村民逐渐了解花园村的发展理念和规划。
如今的村民福利堪比“北欧模式”:

从幼儿园到高中16年免费教育,博士奖8000元;从2014年开始,10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领1万元,90至99岁的每年5000元,80至89岁的每年2000元。
2024年,花园村为全村19个小区的2064名老人发放了高龄补贴和敬老福利99.12万元。
此外,公交、共享汽车全免费;家家标配电梯+两辆私家车;村里商场、影院、肯德基、瑞幸咖啡一应俱全。

十年来,花园村重阳节累计发放惠老资金达千万元。
村里还建有老年公寓,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居住,免费提供水电和暖气,老人们在这里安享晚年,生活得幸福又惬意。
而作为“花园村奇迹”的总设计师,邵钦祥个人身家高达165亿。

该村爆火后,有不少城市的人表示:“村里还收人吗?考虑考虑我吧!”
甚至还有人想要复刻花园村的经营模式。
但是,花园村从“穷山沟”到“中国第一村”,它的成功绝非偶然:敢赌技术、敢砸产业、敢发福利,再加上邵钦祥这种“商业鬼才”带队,想不富都难。

但专家也提醒,这种模式依赖强人领导+产业风口,普通村想照抄作业?难!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乡村振兴不是等来的,是拼出来的,就像邵钦祥说的:“穷不可怕,怕的是不敢想、不敢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