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夫少妻的事,总能让人联想到一些古色古香的故事,尤其是那首宋代苏轼写给朋友张先的调侃诗,格外有趣。
苏轼的朋友张先年过八十却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娇妻,并洋洋得意地作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本就已经够让人啧啧称奇了。
苏轼听闻这件事后,也不甘寂寞,写了一首《戏赠张先》:“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简简单单几句话,把一个老夫少妻的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既有画面感又带有些许戏谑意味。
这种老夫少妻的现象,古时有之,今时亦有之。
范曾,这位被称为“文化大师”的人物,便在现代演绎了一出“梨花压海棠”的好戏。
范曾年已高龄,却高调宣布再婚,其小娇妻年纪仅有他的一半,事情一传出便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公众表达意见是人们的自由,但婚姻自由也是受法律保护的。
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双方成年并且自愿,旁人其实不应过多干涉。
趣味就在于范曾的这则再婚声明,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些低级错误。
范曾再婚声明的错别字本想着,文化大师范曾的再婚声明会是一篇无懈可击、文采飞扬的杰作,但实际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
范曾的几纸信笺,有不少错别字。
比如青天白日下写出来的“举步唯艰”,应该是“举步维艰”;还有“情深谊笃”,适应该是“情深意笃”,并且这个词用在这样一个语境下显然是不合适的。
看到这些错误,不禁让人怀疑这位文化大师的水平,是不是在新婚燕尔的激动之下也变得粗心大意了?
还是另有原因值得深究。
况且,声明内容中有许多繁体字和简体字混杂使用的地方,比如“举”和“关”这两个字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简体。
书写中的这种繁简并用,是书法中的大忌。
让人不禁怀疑,这位“书法大师”在书写时,究竟是如何思考的。
书法评价与文化反思提到范曾的书法,不禁让人联想到这个号称文化大师的真实水平如何。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出处,要临得了旧帖,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所以一个人的书法水准,除了天赋和后天努力,更需得在临帖上下功夫。
从范曾的书法来看,颇有天赋却未必扎实临贴,似乎更像是在“画字”。
他的字虽看上去秀气,却显得有些矫揉造作,不太能入行家之眼。
其实,书法讲究创新,但并不意味创新可以忽视基本功。
创新应该是在技术底蕴之上,但范曾的字,大有自诩独创的意思,离开了传统却不够扎实。
记得有位当地的官员书法家也是如此,自称自己独创字体,行下笔时满是自负,却未免让人觉得骨子里少了些东西。
范曾再婚的声明里,还提及了中国传统文化,言下之意是他一直坚持贯彻中国文化的精髓。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并不是用来喊口号的。
文化是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看到他称自己这段再婚为“艺林佳话”,不禁让人露出会心一笑。
对自己的行为冠以如此高的评价,也未免有些让人难以认同。
老树梨花压海棠从另一个角度看,老夫少妻这件事在今天被关注,背后的原因自然复杂。
这种差距之大、对比鲜明的婚姻模式,承载的不只是个人感情,更有社会习俗、道德观念等多方面的考量。
范曾的再婚,不仅仅是一桩婚事,也成了公众瞩目的焦点,或许是因为对传统大师的期待更高,或是对老夫少妻的自然关注。
婚姻自有其内在情感,不论旁人如何评论,生活终究是他们自己的。
范曾再婚的这件事,如同苏轼的戏谑诗句,那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意象,或许也是一种生命的表现形式。
我们不能否认,年老也有抱得美人归的权利,年轻也能选择自己的爱人。
结尾,当老树遇上梨花,这种组合带来的争议和关注,反映的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再思考。
范曾婚事中的错字,未必是水平的体现,更可能是一种文化张力的露现。
每一个错别字,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传统文化载体在现代社会下的不完美。
从而让人深思,何为文化,何为道德,何为人生。
而在这些争议和讨论中,我们或许也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某些共鸣。
一如那句调侃诗,错字连篇也未必动摇了情感,也许正是这些小插曲,让生活更加真实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