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菲律宾媒体报道,老杜于2025年3月13日中欧时间下午4:56乘坐包机RP-C5219抵达荷兰鹿特丹机场,目前已被ICC正式收押。

老杜乘坐的飞机
老杜的罪名如果成立,可能面临最高30年监禁。老杜今年80岁了,要被关到110岁,可以说是终身监禁。
这一事件不仅引起菲律宾政局的震动,更是引发了对国际刑事司法体系效力和公平性的广泛讨论。

海牙拘留中心的内部环境
国际刑警组织的角色与权力边界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在此案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根据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国际刑警组织对杜特尔特发布了“红色通缉令”,菲律宾警方据此在马尼拉国际机场将其拘留。
然而,国际刑警组织并非超国家执法机构,其核心职能是促进成员国间的警务合作,无权直接逮捕或干涉主权国家的司法程序。
国际刑警组织的日常管理由秘书长负责,2024年11月新任秘书长瓦尔德西·乌尔基扎来自巴西,是该组织首位非欧美籍领导人,承诺推动“包容性”改革。尽管如此,国际刑警组织的行动仍受某些国家的政治博弈影响。这种“选择性合作”暴露了国际司法体系的权力不对称性。

巴西警官瓦尔德西·乌尔基扎
双标的执法国际刑事法院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长期受到质疑。
一方面,该法院对杜特尔特、俄罗斯总统普京等非缔约国领导人发出逮捕令,引发主权豁免争议;另一方面,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行动或美国发动的多场战争,国际刑事法院却未能采取实质性行动。
1、巴以问题
国际刑事法院自2021年起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行为展开调查,但进展缓慢且阻力重重。以色列并非《罗马规约》缔约国,且美国多次公开反对调查,甚至威胁制裁法院官员。

巴以冲突致加沙地带48515死
2、美国的豁免特权
美国不仅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还通过国内立法明确禁止协助该法院调查美国公民。例如,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被指控犯有战争罪,但国际刑事法院于2020年终止调查,理由包括“证据不足”和“缺乏合作”。这种“有罪不罚”现象凸显了国际法的权力政治本质。

伊拉克战争下的平民
杜特尔特案再次揭示了国际刑事司法体系的矛盾,相较于美国、以色列等国的案例表明,国际法在强权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国际刑事法院若无法摆脱“选择性执法”的标签,其合法性将持续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