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随着一声枪响,一位中共早期领导人倒在了血泊中英勇就义,他就是瞿秋白。此时,他的妻子杨之华正在上海工作,唯一的女儿瞿独伊也在苏联读书,对他的死毫不知情。
处决掉一个中共领导人,蒋介石自然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不久,瞿秋白牺牲的消息就传遍了国内外,不仅在上海的杨之华收到了消息,就连远在苏联国际儿童院的瞿独伊也得知了噩耗。
瞿独伊非常清晰地记得那是1935年的一天,她正在和一批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在乌克兰的一个州进行参观。忽然,她看见几个同学围着一张报纸议论纷纷,不时还回头看她。
她被引起了注意,也想挤过去看,可那几个同学说什么也不给她,于是她一把扯过报纸看了起来,却发现上面竟报道着父亲的死讯。忽然眼前一黑,瞿独伊倒在了地上,顿时引起一片慌乱。
瞿独伊身体虽然不能动弹,但依旧能够听到外界说话的声音。她听到有小朋友惊恐地说:“她是不是死了?”她想说自己没有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这时候一位老师上前,拿出一瓶香水为她擦身,这才使她彻底清醒过来。
直到许多年以后,瞿独伊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得知父亲牺牲后那种钻心之痛。
从那之后,瞿独伊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吃不下睡不着,严重影响到了其他孩子。令人气愤的是,学校的老师们不仅没有安慰她,还将她送进了精神病院。
就在瞿独伊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时,母亲突然出现,将她带离了这个恐怖的地方。
当天晚上,瞿独伊和母亲抱头痛哭。看着母亲不停地流泪,只有14岁的瞿独伊像大人一样开始安慰母亲,替她擦泪、唱歌。
或许正是从这天开始,瞿独伊就养成了乐观坚强的性格,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从1935年到1941年,瞿独伊一直随着母亲在苏联生活,但由于母亲的事业不顺利,母女俩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直到党中央派任弼时来到苏联,她们的生活才稳定了下来。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瞿独伊和母亲踏上了回国的路,她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却不料在路过新疆时又遇到了磨难。
当时,盛世才与国民党暗中勾结,将各种脏水泼在共产党人的身上。共产党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同盛世才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斗争,可惜最后还是失败了。
先是毛泽民等一批男同志被捕入狱,两三个月以后,所有家属也遭到了软禁。他们被分成男人和女人、儿童,被分别关在两处院子中,在没有自由的日子里,大家互相安慰、鼓励。
后来,形势越来越严重,敌人将他们转移了好几次,待遇也越来越差。敌人每天只为他们提供两顿饭,食物总是一桶没有一点油水的烂白菜汤,和掺有沙子的馒头。
被囚禁的日子很苦,有许多人都因没能扛过病痛的折磨而去世。然而即便身处泥潭,瞿独伊也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希望。
一方面,她受到了来自母亲的鼓励。
杨之华不止一次教育和叮嘱瞿独伊:“被捕只是一时困境,不要灰心,总有一天真理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审判那些反真理的人。”
瞿独伊曾亲眼见过母亲被押去审讯的情景。在她眼里,母亲虽然被敌人挟制,却是迈着坚定的步伐,昂首挺胸,无所畏惧地走出牢门的。
审讯时,母亲大声揭露着盛世才的阴谋;在面对敌人的死亡威胁时,母亲冷眼相对,大义凛然的样子深深刻在了瞿独伊的脑海中。
另一方面,瞿独伊受到了爱情的激励。
在被软禁期间,瞿独伊认识了同样被关押的年轻小伙李何。
李何原名洪履和,福建人,曾就读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在校期间,他加入了共青团组织,从事进步活动。全面抗战开始后,他随众多有志青年来到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大学习了半年后,李何受党组织派遣来到新疆工作,不承想遭到盛世才叛变。
当时,瞿独伊由于从苏联回国不久,中文水平较差,李何便主动帮助她学习。渐渐地,两人产生了感情,不久结为夫妻。
虽然他们失去了自由,但彼此心心相印,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就这样,瞿独伊在监狱中度过了四年时间,直到1946年,情况才开始好转。
这一年,国共两党在重庆开始谈判,毛主席、周恩来要求蒋介石释放在新疆囚禁的共产党员。蒋介石同意释放,并指示张治中负责此事。
其实早在1923年,张治中就与杨之华相识,他们是上海大学的同学,而瞿秋白是两人的老师。听说杨之华母女也被关押在新疆监狱中,张治中立马派人探监,并告诉她们即将获得自由的好消息。
不久,张治中克服重重困难,营救了所有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将他们平安送达了延安。
解放后的瞿独伊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和丈夫被分配到了新华社工作,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至此,瞿独伊的生活看似逐渐步入了正轨,但实际上她要面对的挑战远不止于此。
年轻的时候,李何就患上了心脏病,在新疆囚禁时,他的身体又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医生嘱咐他多休息,但作为新闻工作者,他又怎么能休息。于是,由于长期劳累,使得李何的心脏病急剧恶化,终于病倒了。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李何终于放下工作在家休养,他留给瞿独伊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现在得了心脏病走不动了,如果走得动,我还要去上班。”
1962年,瞿独伊送走了丈夫,陷入深深的痛苦当中。幸好,瞿独伊身边还有母亲、儿子和同事的鼓励。然而,还没等她从悲伤中走出来,她在哈军工读大学的儿子克林就被查出患上了肠癌。
当时的医疗技术有限,癌症根本得不到治疗,就这样瞿独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备受病痛折磨而毫无办法。
杨之华心疼女儿,担心她会挺不过去,于是让自己的外甥女到医院陪伴瞿独伊。但瞿独伊依旧坚强,在处理好儿子的丧事后,立马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或许只有瞿独伊自己知道,只有学习和工作才能让她暂时忘记伤痛。
连续失去亲人让瞿独伊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了沉痛之中,然而麻绳总挑细处断,1966年以后风云突变,瞿独伊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痛苦当中。
1973年,杨之华含冤离世,她在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瞿独伊。她认为女儿自小在苏联生活,不适应中国的人情世故。但她低估了瞿独伊的坚强,事实上,瞿独伊继承了父母坚强乐观的精神,无论生活布满多少荆棘,她都能笑着应对。
在母亲去世后,瞿独伊开始四处奔波,为父亲母亲平反。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7月,杨之华的问题得到解决。
1979年,为了搞清父亲的问题,瞿独伊找到了许多党的领导人了解情况,甚至不惜拜访杀害父亲的宋希濂。
1980年,在为父亲成功平反昭雪的时候,瞿独伊也迈进了60岁。这位刚刚步入晚年的老人,脸上已布满风霜。
据身边亲人说,瞿独伊性格非常活泼,非常喜欢唱歌跳舞,即便满头白发,也依旧热爱生活。正是因为她这样乐观开朗的精神,才陪伴她走过了百岁人生。
2021年,瞿独伊在北京病逝,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