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传》源自《春秋》
《春秋》是一本编年体史书,春秋末期,孔子对《春秋》进行了编撰。孔子编撰《春秋》最大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就是用最准确最精炼的一两个字,表明孔子的是非观念。 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和共叔段乃是亲兄弟,用克敌制胜的“克”字对付自己的亲兄弟,孔子贬损郑伯意味深长。 所以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结论。
因为《春秋》内容比较简洁,所以后人讲解《春秋》时必然进行补充阐述,其门人弟子们将老师阐述扩充的内容记载下来,就是“经传”。阐述扩充《春秋》最好最有名的有三家,就是《左丘明传》,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

2、楚国崛起问鼎到走向灭亡
周成王时期(一说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
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
邲之战大败晋国并称霸了数年,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攻越国,尽得越国故吴地,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但因为“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 导致国势渐衰。
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3、且来看地图,探寻《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原因

周室衰微,大的诸侯国都想向齐桓公学习,尊王攘夷,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是无论是那个诸侯国想称霸,都绕不开南方的楚国这个大家伙。
而且,楚国久有不臣周王室之心,自称蛮夷不从周室,自立为王不听号令,逼得周王封它为镇南之主。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上征伐陆浑之戎,观兵于周郊,向周大夫王孙满问王鼎的轻重,意欲取周室而代之。所以,中原诸侯国不管是谁,想要称霸,必然要和楚国打战。
比如《史记-管仲晏婴列传》里面就有记载:“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所以,晋文公要称霸,必然也要打楚国。
晋国和楚国发生了十几次战争,大的有三场,就是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而攻打楚国,必然要纠结中原诸侯参与,一方面显示自己是尊王攘夷的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得到了周王朝众多诸侯国的支持;另一方面人多势众,以多才能欺少。

4、晋国和楚国的战争
(1)公元前632年,晋国、齐国、秦国、宋国四国联军在城濮大败楚国、陈国、蔡国联军。
晋国击破了弥漫中原荆楚入侵势力,压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使中原复呈安定之象。于是中原诸侯之逼于威势而附楚者,鲁、曹、卫、陈、郑等国皆脱离楚国复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之领导。
(2)公元前608年,楚国、郑国联军在北林攻打晋国、宋国、陈国联军,晋军失败。
(3)公元前600年,晋国、郑国及诸侯联军在在柳棼挫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国王师。
(4)公元前599年,晋因郑与楚和,率诸侯之军攻郑,郑遂附晋。楚庄王闻之率军攻郑,晋国士会率领晋军来援,与楚军对峙于颖北(在今河南禹县北),楚军撤走,晋留军守郑。次年,楚再攻郑,进至栋(河南禹县),郑又与楚在辰陵(河南淮阳西)结盟,归附于楚。楚退兵后,郑又与晋求和。

(5)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楚军再次攻郑,晋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一洗城濮之战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6)公元前585年,楚国攻打郑国,晋国六军救郑,在绕角与楚军相遇,交战前,晋军采纳析公的建议,同时敲打许多鼓发出大声,在夜里全军进攻,楚军果然连夜溃逃,晋军随后进攻蔡国。
(7)前583年,晋国栾书帅军进攻与楚国结盟的蔡国,进而侵犯楚国本土,作战中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军败退,晋国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盟国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揖初。
(8)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发生的战争。
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鄢陵之战后不久,晋、齐、宋、鲁、邾国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继而讨伐陈国蔡国。郑国出兵夜袭,宋、齐、卫三国军队被击败。公元前574年,郑国进攻晋国的虚、滑,卫国出兵援救晋国。同年夏,楚国派兵帮助郑国抗击晋国。不久,晋厉公会同周、齐、宋、鲁、卫、曹、邾等国军队进攻郑国,楚国子重率军救郑国,晋国联军主动撤退。同年冬,晋国又会同上述各国军队讨伐围攻郑国,楚军救郑,由于采用”三驾疲楚“的策略,各国军队因楚军进而联军退。
(9)前572年,晋国救援宋国,出兵帮助宋国收复了郑楚联军占领的彭城;又在靡角之谷与救援的楚军对阵,晋军释放先前了俘虏的楚军士兵,楚军连夜逃跑。
(10)公元前572年夏五月,晋国韩厥、荀偃率军侵入楚国焦夷以及陈国,晋侯(指晋悼公)、卫侯率大军驻扎在戚地,以作为后援。

(11)公元前557年,晋军攻楚,楚国王子公子格率楚军迎战于湛阪,楚师大败南逃。晋军接着侵袭楚国方城之外的领土,攻取诸城邑后,然后回军再次讨伐许国,凯旋而归。
(12)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在周王室大臣的参与下,晋国召集中原18国诸侯国会盟于召陵,并率领诸侯联军,攻破楚国的楚方城(即楚长城)的战争。 沈国与楚国毗邻并结盟,没来参加召陵之盟,晋国指使蔡国灭掉了沈国。
5、郑国作为弱国的悲哀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国号为郑,都城棫林(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
公元前774年,郑桓公迁郑国于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主要版图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初年,被韩国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
郑国属于典型的“起得早,不一定身体好”,崛起的早,称霸的早,但是架不住后来居上的别的诸侯国,它的国土正好在中原腹心,属于四战之地。自己的国力又不大,正好谁崛起都来踹两脚,只能是朝秦暮楚,左右逢源,几边不讨好。

好比是如今的乌克兰,东边是俄罗斯,西边是欧盟,会做人的两边拉拢,不会做人的两头挨打。这就是弱国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