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在聊不同的药物的对比,很多朋友对这方面的话题都非常感兴趣,上次刚刚聊完了缬沙坦和厄贝沙坦的区别,就又有朋友在评论区里留言,询问替米沙坦和厄贝沙坦相比较,有哪些区别,可不可以互相替换?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互相替换的,但是,朋友们一定要知道一些细节,才可以在替换的过程中避免踩坑,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朋友们要知道,厄贝沙坦和替米沙坦同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及合并症的治疗。尽管机制相似,但二者在药理特性、适应症、用药禁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只有详细了解这些差异,我们才能在选择和替换时,避免犯错。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二者在药物机理方面有哪些差别?厄贝沙坦对血管紧张素1受体的选择性是血管紧张素2受体的8500倍,通过阻断血管收缩和醛固酮释放降压。不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因此咳嗽副作用较少。替米沙坦拮抗血管紧张素1受体作用更强,且与受体结合后解离缓慢,降压更持久。其独特结构使其脂溶性更好,组织渗透性更优。

这样看上去,二者的区别并不算太大,是不是?如果真是这样,那医生就没必要在这两种药物中做让人感到头痛的选择了。如无必要,务增实体,医学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叫做“代价最小原则”,而张医生说过,任何选择都有代价,因此,两种药物能够同时存在,必然有各自独到的地方。
注意了,敲黑板了,替米沙坦有一个独特优势,它能部分激活人体内的一种受体。这种受体与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密切相关,因此,替米沙坦在降压的同时,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帮助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对于合并糖尿病、肥胖或代谢综合征的朋友,这一特性尤为有益。
正因为作用机制上的差异,使得厄贝沙坦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而替米沙坦因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更适合高血压合并肥胖、高血糖或高血脂的朋友,对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人群,也较为适用。

聊到这里,有朋友会感到疑惑,他明明没有糖尿病肾病,为何医生还是为他推荐了厄贝沙坦?这是因为,二者的差异不止体现在作用机制上,我们再来看一看二者在药代动力学与剂量方案方面的差别,替米沙坦半衰期24小时,每日一次即可维持稳定血药浓度;厄贝沙坦半衰期11-15小时,多数情况每日一次,但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分次服用。
厄贝沙坦起始剂量为150毫克,最大剂量可增至300毫克。对于肾功能严重受损或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医生可能会从75毫克起始,逐步调整。替米沙坦起始剂量为40毫克,最大剂量为80毫克。需注意的是,肝功能不全者需慎用,剂量通常不超过40毫克/日。
需要提醒朋友们的是,这2种药物均可空腹或随餐服用,但替米沙坦的高脂溶性使其在餐后吸收更充分,因此,建议在固定时间服用,比如早餐后,当然,这是锦上添花的做法,即便您不习惯饭后吃药,非要空腹吃,也是可以的。厄贝沙坦的吸收受食物影响较小,服药时间更灵活,不必纠结服药时间对药效的影响。

下面,咱们要进入朋友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这两类药物在副作用方面,有什么区别?厄贝沙坦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少数朋友可能出现头痛、眩晕或乏力,偶见血钾升高,尤其是联用利尿剂或肾功能不全者。替米沙坦常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和背痛,可能与药物扩张血管的特性有关。两者共有的禁忌包括妊娠中晚期,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双侧肾动脉狭窄病人禁用。
厄贝沙坦需警惕血容量不足时易引发低血压,服药期间需注意补液。替米沙坦需警惕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嘴唇、咽喉肿胀,发现后需立即停药并就医。两种药物均适合老年人使用,但替米沙坦的长效特性更适合记性较差、易漏服的老年患者。
有的朋友看到这里会感到不耐烦,你们医生怎么那么烦,还要担心别人会不会忘记吃药?这一天得操多少心啊?其实医生的医术,本身就是软技能和硬技能2方面组成的。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全力去完成手术,这是硬技能,而体恤病人得感受,激发病人的信心,则是软技能,二者缺一不可。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通常会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根据患者得不清情况,迅速做出判断,同时,还需要给予必要的人文和心理关怀。这其中也包含着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在价格方面,厄贝沙坦相对便宜一些,用药的朋友经济压力会比较轻。替米沙坦则贵得多。
另外,朋友们还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服用多种药物的老年人,厄贝沙坦因为需要经过肝酶代谢,因此,与华法林和利福平联用需谨慎。而替米沙坦不依赖肝酶代谢,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比较少,联合用药会更安全。
总的来说,两者均为高血压初始治疗的一线选择,糖尿病肾病,优先选择厄贝沙坦,代谢综合征和心衰优先选择替米沙坦。其实二者的区别并不大,也就是98分和95分的区别。但张医生还是要提醒朋友们,药物选择需个体化,切勿自行换药。定期监测血压、肝肾功能及血钾,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