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人事地震,不仅让五角大楼高层集体“地震”,更暴露了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权力重构野心”。
布朗,这位美国史上第二位黑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上任仅16个月就被“扫地出门”。
表面理由是“清除支持军队多样性计划”,但明眼人都看得出,特朗普这是要给军方来一场“忠诚度大考”。
国防部长赫格塞斯更直白:他公开质疑布朗的晋升是否因肤色,甚至直言“必须解雇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这种“阳谋”让布朗成了“政治正确”的牺牲品——毕竟,他不仅推动军队多元化,还在2020年弗洛伊德事件中公开为黑人发声,直接触碰了特朗普的“红线”。
接替布朗的凯恩,堪称特朗普的“完美人选”。
作为职业F-16飞行员,他曾在伊拉克战场“刷经验”,还担任过中情局军事事务副主任,参与过多个机密行动。
更关键的是,他曾在保守派集会上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完美契合特朗普的“政治正确”标准。
但问题来了:凯恩从未担任过军种参谋长或作战指挥官,连《戈德华特-尼科尔斯法案》的基本门槛都没达到。
特朗普直接动用总统特权“破格提拔”,这波操作被《经济学人》批评为“对宪政的公然挑衅”。
布朗的倒台,只是特朗普“清洗”军队的冰山一角。
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已解雇海军作战部长、空军副参谋长等5名高官,甚至计划裁撤5400名文职人员。
这种“站队逻辑”让军官们陷入两难:是坚守专业判断,还是向总统表忠心?
更危险的是,美军“文官治军”的传统正在瓦解。特朗普试图将五角大楼变成“个人权力工具”,这种“考迪罗主义”倾向,让人想起19世纪拉美军事强人政治的阴影。
布朗在任期间,主导了乌克兰武器援助升级和印太兵力部署,延续了拜登时代的战略框架。
凯恩上台后,特朗普可能加速转向“不对称战争”路线,比如对伊朗、朝鲜的“斩首行动”。
这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美军战略收缩可能为区域合作创造空间,但激进化倾向也可能引发不可控冲突。
特朗普这场“军队整风运动”,看似巩固了个人权力,实则埋下多重隐患。
正如参议员里德警告的:“解雇穿制服的领导人作为政治测试,将动摇美军的专业精神。”
五角大楼的震荡,最终可能成为中美博弈的新变量。
文:深度问题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