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思宇: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的创新实践与理论建构

秦功彦 2025-04-24 03:43:36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加速变革。中国周边地区作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既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首要屏障,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试验田。

2025年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家园"建设方案,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进入理念创新与实践突破并重的新阶段。这一战略构想不仅继承发展了"亲诚惠容"的传统外交理念,更在百年变局下为区域治理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本文拟从地缘经济、安全治理、发展范式、历史方位和理论创新五个维度,系统阐释中国周边外交的深层逻辑与实践路径。

一、地缘经济重构:区域价值链的深度整合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二周年之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突破传统贸易互补模式,向产业链深度整合转型。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24年度报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中间产品贸易占比从2013年的45%提升至68%,区域价值链参与度指数达到0.73,显著高于全球0.52的平均水平。这种结构性转变在中老铁路经济走廊建设中尤为显著:通过"通道+枢纽+网络"的立体化布局,老挝从陆锁国转变为陆联国,其农副产品运输成本降低40%,跨境物流时效提升60%,直接带动GDP年均增长2.3个百分点。

“数字丝绸之路”的推进更催生新型合作范式。中越"数字边贸"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结算实时化,将边民互市通关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2小时,2024年交易额突破300亿元人民币。这种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边境贸易的时空限制,构建起"数字口岸+智慧物流+跨境电商"的立体化贸易网络。值得关注的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化实施,使成员国间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推动区域内技术标准互认覆盖率从58%提升至82%,形成了规则统一的"区域大市场"。

二、安全治理创新:复合型安全共同体的构建

新时代区域安全治理呈现出"非传统安全威胁泛化"与"安全需求多元化"并存的复杂态势。中国提出的"合作安全、共同安全、可持续安全"理念,在实践中发展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在南海方向,通过"准则"磋商与务实合作双轨推进,已形成涵盖海洋科研、环保、搜救等领域的20余项合作机制。2024年南海行为准则框架下建立的渔业资源联合养护区,使区域内渔业纠纷同比下降65%,生物资源保有量恢复至1980年代水平。

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拓展更具示范意义。2025年启动的"数字丝路安全走廊"项目,整合网络安全、数据治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新型安全领域,构建起覆盖15国的网络威胁情报共享平台。在反恐合作方面,成员国联合研发的"天山-2024"反恐指挥系统,实现情报研判响应时间缩短70%,成功预防重大恐袭事件12起。这种多层级、多维度的安全合作模式,有效应对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的挑战。

三、发展范式转型:自主性发展能力的培育

中国周边外交的创新发展,根本在于突破"中心-外围"的传统依附关系,构建平等互利的共生型发展体系。中巴经济走廊第二阶段建设充分体现这一转型特征:通过本土化采购比例从初期30%提升至65%、技术转移协议覆盖87个重点项目,巴基斯坦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4.2个百分点。印尼雅万高铁项目创造的"技术换市场"模式,使当地工程师占比达42%,培养高铁专业技术人才1800余名,形成自主运维能力。

在绿色发展领域,中国-东盟清洁能源伙伴关系框架已落地47个示范项目。老挝南欧江流域梯级水电站的"一库七级"开发模式,兼顾发电效益与生态保护,使流域森林覆盖率提高8%,带动沿岸6万居民脱贫。这种发展范式的革新,使区域合作从"项目导向"转向"能力建设",培育出具有内生增长动力的发展共同体。

四、文明互鉴深化:亚洲价值体系的重塑

中国周边外交的深层突破,体现在文明对话范式的创新。通过构建"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机制,形成具有亚洲特色的价值认同体系。中柬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开创的"联合考古+数字复原+文旅融合"模式,使吴哥古迹保护成为跨文明对话的典范。2024年启动的"亚洲文明基因库"工程,整合17国3800件文物数字资源,构建起跨文明的数字对话平台。

儒学文明圈的现代转化更具启示意义。通过创办"东亚书院联盟",中韩日越四国联合开发传统文化现代课程体系,年培训学员超10万人次。这种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价值重塑,为区域治理提供了深厚的精神纽带,使"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成为破解现代性困境的文化方案。

五、理论体系建构:区域治理的知识贡献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系统提出“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共同愿景”的周边工作合作目标,这是对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象化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方案。

中国周边外交实践催生的理论创新,正在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区域治理知识体系。从方法论层面看,"系统治理观"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分析框架,强调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文明传统等多重要素的协同演进。在澜湄合作机制中,这种系统思维体现为"水资源管理+减贫合作+跨境疫病防控"的立体化治理方案,使流域国家发展差距系数缩小0.15。

"共生型国际关系理论"的提出更具理论突破性。该理论以"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共同价值"为核心要素,在实践层面发展出"发展优先的安全观""开放包容的合作观""义利统一的价值观"。中哈边境合作区实施的"联合规划、共建共享"模式,使区域犯罪率下降40%的同时,跨境旅游收入增长3倍,验证了安全与发展正向互促的理论假设。

结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周边外交的创新实践正在书写国际关系史的新章。"五大家园"建设既是对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超越,也是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东方解答。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合作模式的突破,更深层次的是文明范式的革新——用共生逻辑替代零和博弈,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悖论,通过价值重塑凝聚亚洲共识。当中国智慧与亚洲经验深度融合,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创造性的区域治理体系正在形成,这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域实践,也是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未来,随着数字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深度演进,中国周边外交必将开创更具前瞻性的治理范式,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新的智慧方案。

(作者金思宇系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国盛战略智库成员)

0 阅读:25

秦功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