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术真正的源头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导引术?

卫昌国学说说 2025-04-14 22:42:41

最近有网友留言,讲了很多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导引术。

我觉得可以追溯一下导引术的源头,然后再结合现状谈谈导引术和现代生活。

这样可能才会更恰当、理性地认识导引术:

不夸张导引术的神秘性和唯一性,也不弱化导引术的养生意义,不至于完全等同于体育锻炼。

一、导引术最早的源头

这个是有基本共识的,导引术最早的源头为祭祀舞蹈。

时至今日,中国的上古舞蹈已经失传,但印度古典舞蹈尚保存完整,从中可以对照,导引与祭祀舞蹈的联系。这个内容以后有机会专门谈谈。

舞蹈的某些单独动作后来也被专业人士应用到身体康复中。

“导引”(此处仅指狭义上的导引术,不包含后世所谓气功丹道等)最早出现在庄子文中:“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庄子是带有批评的意味,认为吐纳和导引只能长寿,算不上真正的修道。

但此处对于导引已有非常清晰的认定:“吐故纳新,熊经鸟伸”。

吐故纳新是呼吸法;熊经鸟伸则是指动作。

因此导引是可以说是“呼吸”和“肢体运动”的结合。

呼吸不讲,“肢体运动”如何运动?这是需要界定的。

庄子说“熊经鸟伸”大意是模仿动物自然而然的运动,其延伸最贴近的大概是“五禽戏”。

然而,关于“五禽戏”最早的版本已经失传,流传下来的是陶弘景先生随手记下的简单解说。

同时,陶弘景先生《养性延命录》也记录了不少导引术的练法。

这就引发一个争议:马王堆导引术和陶弘景记录的导引术哪个更正宗?

马王堆导引术从历史考察上讲,为汉代文物;肯定早于陶弘景。

但不要忘记,马王堆导引术只是被汇集成的一个图册,并没有系统的练习方法。而且,我们应知道,被出土的图集是贵族收集的图册,并不是专业人士的书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陶弘景讲解的导引术更是活生生的,更值得参考。而且,陶弘景所讲也不是他个人创造,而是传承下来的。

陶弘景之后,最值得注意的当属隋朝《诸病源候论》,以及孙思邈《千金方》记载按摩术。

考虑到孙思邈记录导引要义基本与陶弘景一致,因此,我们仅仅对比陶弘景记载导引术和《诸病源候论》记载导引术原貌,就可以推导出导引术最初的练法是什么?

二、导引术的原貌是什么?

鉴于呼吸吐纳可以是单独的系统,因此我们说导引术此处只说动作。

1. 陶弘景讲解的导引术的练法是这样的: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讲:“又叉手項上,左右自了捩,不息復三。”

这就是“两手交叉抱住脖子,左右转动,低头”。

这是两手助力,手项相争,是一种拉伸动作:活动颈椎和斜方肌群。

又说“伸兩足及叉手前卻,自極復三。”

这是坐功八段锦的两手攀足动作,也是两手拉伸运动:活动颈椎、腰椎、肩膀。

又说“兩手向胸前,以兩肘向前,盡勢三次。”

这是两手交叉向胸,两肘前顶,也是拉伸运动。

又说“次以右手托地,左手仰托天盡勢,右亦如然。”

这是类似“单举手”,是左上托右下按式,其动作也是拉伸。

除了按摩揉搓外,陶弘景所讲导引多指固定动作的相互争力拉伸运动。

其实质与伸懒腰一致,其作用是缓解“五劳七伤”。

2. 《诸病源候论》记载的导引术是这样的:

相对而言,“源候论”目的更直接,就是为了康复。

如“胡跪,身向下,头去地五寸,始举头,面向上,将两手一时抽出,先左手向身前长舒,一手向身后长舒,前后极势二七。左右亦然。去臂骨脊筋阴阳不和、痛闷痛。”

这是直接去臂背疼闷,长跪,然后头抬起,左手前伸,右手候伸,前后相争拉,类似金刚功“回头望足”的手部动作。

又如“大坐,以两手捉足五指,自极,低头不息九通。治颈、脊、腰、脚痛,劳疾。”这是通过固定拉伸和闭气法。

通过上述两个较早导引术版本的记载我们发现,导引术基本动作没有那么神秘,就是固定动作拉伸,再加上闭气或呼吸配合。

尽管它不像武术那样通过套路或必须完整的来回运动,但也没有那么神秘,似乎有必须如何的确定性秘诀。

它是非常灵活的。

《吕氏春秋·古乐》讲,“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黄帝内经》讲,“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导引最早就是为那些运动量少,筋骨萎缩,湿气积身而设置的运动。

三、导引术的现代学习意义

导引术对于现代人而言,更多的是养生康体作用,而不是修道或者更高哲学追求的作用。那些有更多更详细的专业内容去展开。

因此,导引术对于现代人而言,更应是一种开放的系统,可以容纳一切有益于身体,但又不失古导引术意的方法。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导引术并不排斥静坐、气功、武术,甚至瑜伽、跑步等。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导引术应该有更创新的形式。

八极拳中的导引动作

卫昌国学

2025年4月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