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乡村爱情》里那句让人忍俊不禁的"必须的"吗?这句台词让刘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谁能想到,就在事业巅峰时期,2014年的一个决定,让刘流选择离开了这个成就了他的舞台。
一时间,网上传言四起。"是不是得罪了赵本山?""是不是被踢出本山传媒了?"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但事实却出人意料,刘流不仅没被"踢走",反而是主动选择转身离开。
从本山传媒副总裁到自主创业,这步棋刘流下得可不简单。要知道,在本山传媒时,他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跟赵本山几乎平起平坐。

但正如他后来说的:"男人都希望有一份完完全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业。
创办大生万和影视传媒后,刘流展现出了过人的眼光。他收的两个徒弟,乔杉和修睿,如今可都成了圈内的"香饽饽"。
特别是乔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到能在沈腾主演的春节档电影《四海》中担任重要角色,这成长速度可以说是坐了火箭。
至于外界传言的与赵本山不和?看看刘流女儿结婚时的场面就知道了。赵本山不仅到场,还特意担任了证婚人。

如今的刘流,带领着自己的公司在影视圈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能和本山传媒分庭抗礼。这让人不禁感叹:有时候,放手可能比紧握更需要勇气。
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句话:"在本山传媒这么多年,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愣头青。"这话里透露出来的,既有对过去的感恩,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转型之路从来不易,但刘流做到了。他用实力证明:离开是为了更好的相见,独立是为了平等的对话。这或许就是他能在离开《乡村爱情》后依然活得精彩的真正原因。

说起刘流和赵本山的渊源,得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说起。那年,两人合作的小品《火炬手》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这可不是他俩第一次搭档,但绝对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
在《乡村爱情》里,刘流塑造的刘大脑袋可谓是个活灵活现的角色。不少观众都说:"这角色仿佛就是为刘流量身定做的。
"还真别说,这话还真有几分道理。赵本山对刘流的信任,让他不仅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还一路升到了本山传媒副总裁的位置。

要知道,在娱乐圈里,能从演员爬到管理层的,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在本山传媒期间,刘流可不是在混日子。公司能快速发展壮大,他可是出了不少力。用赵本山的话说:"如果说我是大王,刘流就是我的军师。
不过说到底,这俩人的缘分得从1984年说起。那会儿的曲艺大赛上,一个代表黑龙江,一个代表辽宁。刘流虽然年轻,但一出手就拿了第一名,这下可让赵本山刮目相看了。
要知道那时候赵本山已经在春晚上崭露头角了,能让他主动上前交谈,这份实力就够说明问题了。

从那以后,两人就成了莫逆之交。都是东北爷们,性格直爽,说话办事都不拐弯抹角。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在娱乐圈里可不多见。
时间一晃30年,两人都从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变成了各自领域的"大佬"。虽然后来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这份情谊却从未变质。
有人说:在娱乐圈混,最难得的就是真情。但刘流和赵本山却用30年的交情证明:真心换真心,才是江湖。从曲艺大赛的初相识,到春晚舞台的并肩作战,再到如今的各自打拼,这情谊,比剧本还精彩。
这让人不禁感慨:在这个名利场里,能像刘流和赵本山这样,既能互相成就,又能保持本心的,着实不多。或许这就是他们能走得更远的原因吧。

1997年的春晚,一个胖乎乎的东北大哥和相声名家唐杰忠同台演出,这就是刘流的春晚首秀。他俩的"扭秧歌"节目,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笑起来就像老邻居般亲切的胖子。
穿着印着半个"福"字的衣服,刘流和唐杰忠在台上一唱一和,两人还成了观众们津津乐道的"CP"。谁能想到,这个首次登上春晚的东北汉子,此后竟然在这个舞台上一待就是八年。
从相声到小品,刘流的转型之路走得并不容易。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电视的普及,传统相声有点"不吃香"了。但刘流可不是那种死守一亩三分地的人,他深知:"要想在这行里站住脚,就得与时俱进。

1995年,他开始往影视圈发展。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主仆历险记》中,刘流一出手就是主角。别看他块头大,演起戏来可一点都不含糊。
紧接着,他又自己创作参演了《没有女人不是家》,这一系列尝试,让他在圈内站稳了脚跟。
之后的春晚舞台上,刘流开始和潘长江、曾志伟这些喜剧明星合作。从相声演员到小品演员,从配角到主角,刘流的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
这哥们儿不仅能说会道,演起戏来也是一把好手。

有人说:"春晚舞台是检验演员实力的试金石。"能在这个舞台上连续表演八年,光靠运气可不行。刘流用实力证明:只要肯努力,东北大哥也能玩得转相声,演得了小品,拍得好电视剧。
从1997年到2008年,刘流在春晚的八年时光,不仅让他收获了全国观众的认可,更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他自己说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个从相声舞台走出来的东北汉子,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被身份定义限制,敢闯敢拼,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今的刘流,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会说相声的年轻人,而是一个能把玩转艺术的多面手。
在相声界,辈分可是个有意思的事儿。当赵春田要收刘流为徒时,可把相声界的前辈李金斗给愁坏了。这事说来还挺逗,李金斗比刘流整整大了十六岁,按辈分却得喊这个"小字辈"一声师叔。
这事闹得李金斗是哭笑不得。你想啊,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前辈,要喊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师叔",这搁谁谁不别扭?李金斗当时就跪下求师爷赵春田:"师爷,您行行好,别再给我们找小师叔了。

但这话说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就这样,刘流成了赵春田的关门弟子。不过这小伙子倒是挺会来事,看出了李金斗他们的不自在,马上表态:"虽然辈分在这里,但我们可以各论各的,不管你们叫不叫我师叔,我都叫你们大哥。
这一番话说得在场的人都觉得舒服,气氛瞬间就缓和了。这份人情世故,在刘流21岁就获得黑龙江相声比赛一等奖时就显露出来了。
要知道,在相声界混,光有才华还不够,还得懂得处世之道。
说起刘流的伯乐,可不能不提他的妻子马兰。在曲艺团当临时工时,刘流虽然干的是打杂的活,但经常顶替主演上台表演。

就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当时已是当地知名歌唱家的马兰,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又矮又胖的才子。
不少人都说马兰和刘流站一起像潘金莲和武大郎,但马兰从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在她眼里,刘流就是块被埋没的金子。
人们常说:"在江湖中行走,讲究的就是一个破圈而不破规矩。"刘流用"各论各的"化解了辈分难题,这份智慧,才是他能在相声界站稳脚跟的关键。

1963年,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一个铁路职工大院里,出生了一个膘肥体壮的小伙子,这就是后来的相声演员刘流,那会儿他还叫刘延宾。
在那个年代,能在铁路大院长大的孩子,可都是别人家的"香饽饽"。刘流从小就长得虎头虎脑,饭量比同龄人都大。
他爸看着儿子这一身好体格,心想这要是不去搞体育,那不是可惜了吗?二话不说,就让刘流去学冰球。
别说,刘流在体育这条路上还真有两把刷子。足球、冰球都玩得有模有样,特别是冰球,都能称得上是专业运动员了。

但谁能想到,这个在冰场上驰骋的壮小伙,内心却是个文艺青年。
训练结束后,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疯玩,刘流却喜欢一个人窝在屋里听收音机里的相声。听着听着,他还能在捧哏还没开口时就把包袱接上了。
这天赋,说是与生俱来都不为过。
1981年,黑龙江省曲艺团开了个培训班。刘流一听这消息,心里那个早就埋下的相声梦一下子就炸开了。他二话不说就去报名,结果可想而知,没有系统学过的他,自然是铩羽而归。

但他爸这回倒是没发火。特别是听完儿子现编的一段相声后,老爸陷入了沉思:这小子,或许在艺术上真有两下子。
于是,刘流他爸开始四处托关系,最终把儿子塞进了曲艺团,虽然是个临时工,但总算是圆了儿子的相声梦。
从冰场上的健将到相声界的"新秀",刘流的这个转身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得通的。但他爸却给了他最大的支持,这份父爱,让刘流在艺术这条路上走得更坚定。
如今的刘流,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会打冰球的壮小伙了。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敢想敢拼,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从体育特长生到相声大师,从临时工到企业家,刘流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不就是最好的励志故事吗?有时候,放弃所谓的"铁饭碗",追求内心的热爱,或许才是人生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