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那么落后,田赋又那么重,政府如何才能把粮食收上去?

良时府 2025-04-04 11:06:32

古代交通那么落后,田赋又那么重,政府如何才能把粮食收上去?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源远流长,其中田赋作为一个核心,持续了两千多年,直到2006年方才彻底废除。在明朝,田赋的征收方式随着社会演变历史风雨,与复杂的田赋征收体系一起经历了重重改革。古代交通那么落后,田赋又那么重,政府如何才能把粮食收上去呢?

朱元璋在位时,面对极为棘手的粮食征收难题,他深知只有进行制度改革才有望扭转困局。当时,农业税仍旧以实物为主,即大米、小麦等粮食,农民需亲自将这些物资运送到县衙,而县官则负责总体的征收工作。然而,在庞杂的国土之上,村田间的农民既不通路,又无心力,每每暴露出旧制度的弊端。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便是废止原先混乱的揽纳户制度。揽纳户,虽是受民众所托,代为交纳赋税,但大多是地方豪绅士族,以高昂的手续费盘剥贫困乡民,甚至吞食农民血汗。这让很多农民深陷重负,责无所逃,苦不堪言。

在此背景下,粮长制应运而生。粮长制度里,朱元璋依据每一万石粮食设立一个粮区,任用当地的大户充任粮长,监督地方税粮的征收及运输。每年,地方官领命,带着粮长进京面圣,领回带有皇帝圣谕的勘合文册,作为税粮征收依据。粮长不准欺压乡民,若有违禁,处罚极重。尽管粮长制度有自身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减轻了征税过程中的混乱。

然而,征收粮食的远路长途以及运输维护的复杂,也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久,张居正执掌大明国政,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变化——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作为流通货币广泛流行,成为市场上的一般等价物。这一发现促使了“田赋折银”的政策的推行,即以白银替代粮食进行税收。

“田赋折银”带来了一条鞭法改革——粮食缴纳变革为“自封投柜”。各地方官衙按照上级指示宣布应纳税银数额,民户自备银两,用纸包裹标明家户和银两数,投入指定柜子进行上缴。由此解决了粮食实物运输的难题,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币值波动等现实困境。

明代另一个的基层制度是“里甲制”。这一制度将地方居民按110户划分为一个里,其中最富有的十户充任里长,余者分为十个甲,每甲含11户,轮流担任领头。值班的11户里长负有全年征收赋粮的责任,并负责补充因他户逃匿或灾害造成的税粮缺口。

这一严密的层级制度从田间到国府,层层把关,虽然征税行为涉及基层百姓,难免流弊,但依然推动了明代税制的发展与国库的充盈。同时,严苛且明晰的体系也在制度上保障了中央集权和地方赋权的平衡,增强了国家治理的能力。

古代税粮制度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尽管道路崎岖,但每一段历史都留痕于今日的制度构建中。时至今日探寻那段历史不仅是对明代赋役制度的再度认知,更是对古代官吏智慧的一种敬畏。#视界频道激励计划#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