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徕芬跨界口腔护理领域,重磅推出了徕芬扫振电动牙刷,这款产品一经推出,首月销量就超过了13.5万支,销售额超4000万元。
就连科技博主罗永浩也大力称赞徕芬扫振电动牙刷,他称这款产品从清洁力到工业设计,再到和软件的配合,包括定价,每一处细节都做到了极致,在这个价位想买到同样的品质和体验,除了徕芬,没有更好的选择。

早在徕芬扫振电动牙刷即将上市的时候,罗永浩就曾亲自拍摄视频为徕芬打CALL,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为一款产品感动了,如果徕芬需要的话,可以邀请“罗永浩”做广告代言。
当时,罗永浩还是带病为徕芬站台的,与其说这是商业大佬之间的客套互夸,倒不如说罗永浩是真的喜欢这款产品,毕竟在他眼中,从此以后,电动牙刷只有徕芬和其他的区别。
作为一个电动牙刷领域的“新手”,徕芬凭什么刚面市就能获得罗永浩这位科技大佬的喜爱,它的“造品”逻辑又能否让更多企业借鉴和参考呢?

01 真正实现科学的刷牙方式
罗永浩表示,在徕芬扫振电动牙刷出现之前,其他的电动牙刷只能称之为“振动牙刷”,而徕芬则重新定义了电动牙刷。
他认为,电动牙刷行业发展多年,产品也越来越同质化,直到徕芬扫振电动牙刷的出现,才真正做到让产品回归到最本质的需求,重新思考刷牙方法的更多可能性。
就这个问题,罗永浩与徕芬创始人叶洪新在近日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面对着一款引领电动牙刷行业创新发展的产品,两位科技大佬都展现出无比的兴奋。

叶洪新表示,得感谢自己是个外行,因为不知道牙刷应该怎么样做,研发团队才能像一张白纸一样,重新思考怎样才是更好的刷牙方式,从而打造了徕芬扫振电动牙刷,带来了大摆幅扫振一体技术,让电动牙刷能够同时实现扫动和振动。用罗永浩的话来说,就是“在小巧的机身上做出难以置信的电机动力”。

这到底是怎么办到的?通过徕芬自研的伺服系统,就相当于赋予了牙刷一个“智能大脑”,可以精准控制和监控电机的转速和角度,然后将数据传递给控制芯片,在徕芬自研算法的加持下,控制芯片可以精准计算出各项数据传回给电机,使得电动牙刷的刷头可以实现26000次/分的高频振动和最大60°的超大摆幅,带来强而高效的清洁力。

这种刷牙方式也更契合“巴氏刷牙法”,相当于用手轻轻颤动刷头,让刷毛可以更好清洁牙龈缝中的牙菌斑。而且,徕芬扫振电动牙刷还可以让用户通过APP/小程序自定义最适合自己的刷牙模式,适配度非常高。

在罗永浩看来,徕芬扫振电动牙刷是用做数码产品的思维来打造电动牙刷,这个思路未来也能拓展到徕芬的其他产品线,通过软件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降维打击”,难怪罗永浩也称徕芬扫振电动牙刷是一款从清洁力到工业设计,再到和软件的配合,每个环节都非常极致的产品。

02 为打造产品“多设想一点”
除此之外,相信还有很多小伙伴跟罗永浩一样,在了解徕芬扫振电动牙刷的技术之前,就已经被它的工业设计深深吸引。
别看徕芬扫振电动牙刷小小一只,手柄长度只有12厘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为徕芬扫振电动牙刷机身采用了一体化无缝设计,其中,不锈钢款的机壳由多达15道精密工序处理,使用11次连续(冲压)拉伸一体成型工艺。
虽然工序复杂且难度极大,但可以让牙刷拥有金属质感的外观,更具有“未来感”。同时机身坚固、轻薄且没有缝隙,不仅能防水防潮,还不容易藏污纳垢,机身寿命更长。

罗永浩见了也要称一句“特别漂亮”!而且,徕芬扫振电动牙刷并没有为了迁就工业设计而牺牲它的功能性,而是将每一处细节创新都做到了更好。

叶洪新表示,这也是源于徕芬的“多想一点”。在打造徕芬扫振电动牙刷的时候,研发团队发现业内的电动牙刷手柄普遍都长于12厘米,所以,徕芬没有必要一定要把手柄做短,也不是一定要把底座做成圆角,因为这样既增加了工艺难度,也增加了成本。

但最终研发团队还是希望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比如底部的圆角,用户在使用过程也可能会碰到,既然会碰到,就要尽可能提高他们使用时舒适感。
难怪罗永浩认为,在相同的价位、品质、功能的基础上,大家不可能找到比徕芬更好的选择。
03 让更多产品都能践行“技术普惠”
一直以来,徕芬都秉持着“技术普惠”的品牌理念,希望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产品,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技术进步的红利。

叶洪新也曾在采访中表示,他希望可以用新技术将老产品“重做一遍”,这种逻辑也值得更多制造企业借鉴和学习。
中国制造产业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并凭借着成本优势走向了全球市场。但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也逐渐凸显,企业之间的差异化优势难以形成,唯有产业创新才能打破这一局面。
从高速吹风机到电动牙刷,徕芬一直在不同产品品类中“披荆斩棘”,未来,徕芬还将向更多家电产品发起挑战,有望为中国制造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