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一段内地女子在香港茶餐厅用普通话点餐的视频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视频中,女子与服务员的交流过程,被打上了“歧视”的标签,瞬间点燃了公众对香港与内地文化差异的热烈讨论。



事情缘起于一位内地女士与朋友前往香港茶餐厅用餐,本想品尝正宗港式风味,却因语言沟通问题陷入困境。当她用普通话向服务员询问纸质菜单时,对方仅以冷漠的目光示意墙上的英文菜单。面对看不懂的英文菜单,女士提出需求后,服务员虽拿来菜单,却转身匆匆离去,未给予任何点餐建议。随后换岗的服务员在面对女士对菜品的咨询时,态度逐渐不耐烦,回应简短且敷衍,最后甚至以生硬的语气反问便匆匆离开,让女士陷入尴尬与不知所措之中。


视频曝光后,舆论迅速分裂成不同阵营。部分网友对女士遭遇感同身受,纷纷分享自己或身边人在香港类似的“被区别对待”经历:有用普通话交酒店押金被要求付双倍的;有用普通话换外币时遭遇店员白眼、价格被抬高的;还有试鞋时被店员严苛要求整理试穿品的。更夸张的是,一位在港台湾女生透露,因使用普通话就医,竟被医生以“听不懂”为由拒绝诊疗,此类事件引发公众对在港使用普通话面临困境的广泛关注。

另一部分网友则持不同观点。他们指出,香港茶餐厅以高效率、快节奏闻名,服务员的忙碌并非针对说普通话的顾客,而是当地普遍的服务风格。许多香港本地人也现身说法,称自己在茶餐厅也常遭遇类似“冷漠”服务,这是香港快节奏生活模式下,商家为提高翻台率、简化服务流程的结果,“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早已渗透在香港社会的服务行业中。


还有网友将质疑的目光投向视频拍摄者本身。他们认为,女子点餐时过度细致的提问、重复追问以及询问与点餐无关的问题,导致沟通效率低下,或许才是引发服务员不耐烦的原因。更有网友猜测,女子拍摄视频的动机不纯,结合其他类似事件当事人坦言“为流量而为之”,暗示此次风波背后或存在流量炒作嫌疑。

随着事件发酵,更多细节浮出水面。有网友仔细分析视频发现,尽管服务员态度不佳,但并未出现侮辱性言语,且在女士提出需求后,也做出了相应回应,比如最初用眼神示意的服务员在得知女士看不懂英文菜单后,迅速拿来新菜单。这表明部分服务行为可能被过度解读。

这场风波的背后,实则是香港与内地长期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问题的缩影。香港曾作为英国殖民地,粤语文化与西方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氛围。回归后,尽管普通话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香港居民对内地文化存在隔阂与疏离感。两地因不同的发展轨迹,在文化氛围、价值观念上产生差异,加之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使得部分香港居民对内地游客和居民的态度更为复杂。

在流量时代,此类事件极易被放大与扭曲。有人在茶餐厅的快节奏服务中刻意剪辑对立,在服务业的正常矛盾中炮制冲突,却忽视了香港社会中日益增多的善意细节——菜单上逐渐增设的简体字、出租车司机愈发标准的普通话问候、邻里间跨越地域的暖心互动。短视频能捕捉瞬间的冷漠,却无法记录那些温暖人心的日常,究竟是语言差异造成隔阂,还是流量追逐撕裂共识,值得深思。或许,真正阻碍理解的,从来不是语言的不同,而是选择性忽视善意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