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是金蝉子转世,金蝉子是谁?曾让三界闻风丧胆,被接引佛降伏

狂飙经史 2023-03-27 11:04:45

提起《西游记》,相信大部分人对此都有所耳闻。

这本“奇书”在我国可是家喻户晓的存在,86年改编的《西游记》电视剧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虽说主角团的四人各有特色,不过孙悟空这一形象普遍得到大众的喜爱,是大部分人最喜欢的角色。

而提起“唐僧”这个角色,可能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好。因为其在书中多次表现得过于“善良”,甚至因此赶走了自己的徒弟,使得大部分读者对其心生不满,认为其是非不分。

然而,众人只知唐僧,对其前世“金蝉子”了解甚少。

金蝉子这一形象可以说与唐僧截然不同,是一个令三界闻风丧胆的存在。

那么,金蝉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最后又为何被接引佛降伏?

唐僧的人物形象

提起《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大部分人的答案很有可能是孙悟空。

其实有这一想法也并不奇怪,毕竟作为拥有“大闹天宫”、“改生死簿”以及在一路西行的道路上降妖伏魔等一系列精彩经历,通过“七十二变”戏耍敌人,以及它还是一个武力高超,实力超群的调皮猴子,又怎能不让人喜欢?

不过,实际上《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应当是唐僧。先不说作者吴承恩在撰写这本小说时便是参考了玄奘法师的经历,而玄奘法师正是唐僧的原型;而且这个故事也是由唐僧开始,并以他结束,因此这个“第一男主角”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不过,因为唐僧的性格在现代看来过于软弱。为了坚守佛法的“善”,不惜多次原谅伤害自己的妖怪,为此多次通过紧箍咒强迫孙悟空听话,甚至因此赶走了孙悟空整整两次。

在读者看来,为了一个伤害自己的人不惜让一心保护自己的弟子伤透了心,这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

而且,前文又多次描绘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潇洒畅意的画面,将孙悟空畅快淋漓、打斗炫酷的战斗画面与唐僧对外唯唯诺诺、对内重拳出击的“窝囊”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引得众人对唐僧更加不喜,甚至称其是“伪善”。

不过,这确实是对于唐僧的误会。师徒四人实际上都各有各的缺点,但是也各有各的过人之处。不同于现在的“网络快餐”小说,师徒四人其实都是成长型的角色。

唐僧最初只是一个,可以说是“不谙世事”的出家人。虽然父母早逝,不过唐僧一直在寺院长大,每日的生活不过是诵经打坐,接触的人除了前来烧香拜佛的人以外便只有自己的师傅和师兄弟。

而且,因为都是出家人的缘故,其师兄弟皆是不讲俗物,心胸宽阔的出家人,也没有人教会唐僧如何为人处世。

加之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更是将其认为“义弟”,试想连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对他恭敬有加,这无疑让唐僧进一步相信这个世界就是坦诚相待、美好无争的。

虽然已经有人警告过唐僧之后的取经之路必定危机重重,遇到的妖怪和恶人会不计其数。

然而,这在不知世事的唐三看来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在他的思想中,只要自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那么对方必定会被自己打动,放自己通过。

这也是为什么孙悟空在打死白骨精后唐僧会如此愤怒。不过,他的思想在危机四伏的取经路上也有所转变。

他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人人都是好人,总会有一些无赖喜欢毫无缘由地伤害他人。也正是在此时,唐僧终于从那个舒适的包围圈中走出,开始尝试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他也开始学会真正地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不会再对一些罪大恶极之人报以不必要的善心。

所以读者也会发现,在后期,唐僧已经会认真听取孙悟空的建议,也不会再为了妖怪而与孙悟空发生争执。

或许,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时,希望这师徒四人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仅是去西天取得真经,也希望这四个人在这场旅途中不断成长。

唐僧从一个过于软弱善良,甚至有些婆婆妈妈的角色,逐渐蜕变为一个勇于面对挑战,学会分辨是非的得道高僧。

唐僧的前世——金蝉子

其实,有关于唐僧的前世这一说法最早是出现在《西游记》的第二十七回中。

在这一篇章中,菩萨在和木叉谈话时便曾称唐僧为“金蝉子”。看到这里的时候,读者可能会心生疑惑,为何要称唐僧为“金蝉子”?大部分人以为这也许是菩萨为唐僧起的一个别名。

这一问题的答案直到第一百回才出现答案。在这一回中,如来佛祖也称呼唐僧为“金蝉子”,并揭露了他的身份。

原来,金蝉子就是唐僧的前世,也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目连尊者。

不过,这一说法其实在现在的学界也有所争议。有人认为金蝉子并非是如来佛祖的二徒弟,而是传说中远近闻名的凶兽——六翅天蝉,其实际上是接引佛的弟子,与如来佛祖并非是师徒关系。

这两种说法都各有各的理由,造成这一争议的主要原因便是本土神话与外来神话之间存在差异,而后人采取的神话也有所不同,这才引起了金蝉子的来历各有说法。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金蝉子是目连尊者这一版本的故事,吴承恩采取的便是这一种说法。

在这一版本中,金蝉子,也就是目连尊者,其性格与唐僧可谓是截然不同。

这位目连尊者虽说也如唐僧一样修行佛法,不过其在遇到危险时无疑表现得更为勇敢,与孙悟空有几分类似。

目连尊者的母亲虽说是家财万贯,不过为人处世十分吝啬,常常干些盘剥百姓的恶事。而且其还极为残忍,常常在家烹猪宰羊,极尽奢靡,丝毫不顾及外面还是饿殍遍地,吃不完的肉就随手扔掉,浪费至极。

或许是映射了那句“恶有恶报”的俗语,在其母死后,因为生前不积阴德,肆意挥霍,因此在死后被打入了饿鬼道,永远都无法离开这无尽的地狱。

出于母子之间的心灵感应,在听闻母亲正在饿鬼道受苦时,目连尊者焦急万分。为了拯救正在受苦的母亲,他做出了一个惊煞旁人的决定——他要出家为母亲祈福,帮助母亲早日摆脱折磨。

这在旁人看来,目连尊者简直是无可救药,为了一个已经逝去,而且还是恶贯满盈的人放弃优厚的家产,大好的前途。

不过在目连尊者看来,只要能够让母亲得以超度,他愿意付出一切。

但是,就算自己通过出家能够化为灵体与母亲通话,母亲却因为生前罪孽太多,仅仅是通过自己出家无法化解母亲所犯下的罪行。

而且,由于母亲身处于恶鬼道,导致母亲吃进口中的食物只能成为焦炭,终日饥肠辘辘,受尽折磨。

看到母亲如此痛苦,目连尊者便无办法,只能向佛祖请求。目连尊者所展现出的孝顺让如来佛祖欣赏不已,因此特地召唤十方僧侣,在7月15日这一天为目连尊者的母亲诵经超度,这才让其母顺利走出地狱。

而这也是传统节日——盂兰盆节的由来,人们总是会在这一天祭祀先祖,为其焚烧之前以保佑其在底下的世界能够生活安好。

不过,由于目连尊者这一行为也使得饿鬼道中的其他恶鬼趁机逃出地狱,前往人间祸害一方,在佛教中,目连尊者的这一举动引发了这也后来的“五胡乱华”。

为了将功赎罪,佛祖让目连尊者转世为黄巢,要求他杀完自己所释放出的“八百万恶鬼”后才可回来。

于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这位唐末的起义将领摧毁了无数延绵百年的世家大族,一时间整个中原大地都是血流成河。直到杀完了最后一个恶鬼,黄巢,也就是目连尊者的使命这才结束。

因此,目连尊者的威名一时间响彻人间和地狱,人们对这个血腥残暴的将领十分恐惧;而地府也对这个屠尽八百万恶鬼的僧人心生敬畏;而佛界也对这个毫不手软,大开杀戒的弟子感情复杂,这也是为何“目连尊者”的威名让三界都为之震撼。

另一种说法——六翅天蝉

这一种说法最早来源于《封神榜》中。传闻这世间有五大凶兽,六翅天蝉便是其中最为凶恶的那一个,它将六道生灵都视为自己的“盘中餐”,加之其胃口极大,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食欲,肆无忌惮地吞噬生灵对于它来说如同家常便饭。

而且它的外壳坚硬,哪怕是最锋利的刀剑都无法伤它分毫。因此,所有生物在看到六翅天蝉时便会远远躲开,其经过的地方也总是一片生灵涂炭。

某日,当接引佛路过此地,看见六翅天蝉又在毫无顾忌地伤害他人。接引佛不忍心这些可怜的生物死于六翅天蝉的吞噬下,便主动点化六翅天蝉。

受到接引佛的点化,六翅天蝉开始化茧,陷入了深深的睡眠中。待到其破茧而出时,它已经彻彻底底的改头换面,性格更是与之前大为不同,不会再去伤害他人。

于是,接引佛将其收为自己的弟子,并给它取名——金蝉子。

它之前所突出的丝线也被接引佛收集起来,制成了一件袈裟,也就是后来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那件八宝袈裟。其本就是金蝉子的东西,也算得上是物归原主了。

不顾,无论金蝉子到底是接引道人,还是六翅天蝉,其行为举止都与《西游记》中的唐僧截然不同。

不顾,读者也可以从这三个形象中分析出一个共同点,也是唐僧为何在起初不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并非是所谓的“完美”角色。

如今的小说作者为了使自己笔下的角色获得观众喜爱,常常会将其刻画得过于优秀,家财万贯加上容貌绝美,虽然这样的角色的确能够获得一部分读者的追捧,但是到底过于“高高在上”,使得读者难以与其共情。

而吴承恩在描写唐僧这个角色时,甚至可能故意将其塑造成一个缺点明显的形象。其目的就在于突出人物的成长,让人物为小说服务而非小说为人物服务。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