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秋末,江南庐州府青阳县的一个偏僻小村——后山村,万籁俱寂。天刚破晓时分,鸡鸣刚响,一声尖叫划破长空,惊动了整个村子。
“来人啊,杀人啦!张成死了!”这是村民李氏的哭喊,她是张成的妻子。
邻居们闻声赶来,只见张成仰面躺倒在家中床榻之上,头部血迹斑斑,面色惨白,身下浸满暗红血迹。李氏哭得肝肠寸断,一边拍着自己的胸口,一边大喊:“他是自己撞墙寻死的,是我没看住他啊!”
张成乃本村教书先生,为人正直,性情温和,在村中颇有声望,教书育人二十余载,从未与人有过争执。众人一听竟是他死了,都惊得目瞪口呆。

可不久,就有细心村民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你们看,墙角那儿并没多少血迹,若真是撞墙而死,那得有大片喷溅啊!”“而且他头上那个伤口,怎么看都不像自己撞的。”
风言风语开始在村里传开。众人议论纷纷,怀疑李氏另有隐情。
县衙得报,立即派人封锁现场。知县高宏远亲自下令,请出城中最有名的老仵作王奇行前往验尸。
老仵作进村,细察死因初露端倪王奇行,人称“王老仵”,年已六旬,曾任扬州府仵作三十年,退休后隐居庐州,因手段高明,被称为“活判官”。听闻案情复杂,他当即整理工具,带着两个随役前往后山村。
抵达张家,王老仵站定片刻,目光扫视四周。他看见张成的尸体横躺在床,房中并无挣扎痕迹,倒像是死后被人安置。
“墙角无血,地上无擦痕,墙也未塌裂,哪像撞墙而死?”王老仵冷冷道。
他取出长探针、麻布、验伤锥等工具,细致地检查尸体。额头伤口细小,但触之却坚硬异常,触感不像单纯骨裂。他顿时皱眉,吩咐将尸体移至门外空地,开始详细剖验。
在检查头颅时,他从伤口探入锥针,竟卡住一物。他轻轻敲动,隐隐听见“铿”的一声。
众人屏住呼吸。

“头骨之下,有异物。”王老仵断言。
随即,他谨慎切开头皮,用小镊子缓缓取出一物——一枚长约两寸的锈铁钉!
铁钉贯脑而入,直刺脑干,致命无疑。王老仵当场大声道:
“此人并非自杀,而是被人暗算。此案,乃谋杀!”
村民惊呼。知县高宏远闻讯大骇,立即命令彻查此案。
蛛丝马迹,破绽出现在一根发髻上仵作王奇行将铁钉小心翼翼放入封缄木盒,交给随役,并记入验尸卷宗。他并未急着断案,而是再一次对尸体及房间进行全方位观察。
他发现张成的头发扎得整整齐齐,颇为不合常理。
“死人头上发髻,怎会如此整洁?”
他当场命令随役解开发髻细查,只见其中竟藏着一缕长发,非死者所留,颜色略浅,末端还有点焦黄。
王奇行沉思片刻,又看向屋内墙角,发现墙上隐隐有小指甲印,明显是人用指甲摳过。
再看床下,藏着一根脱落的木钉,钉上带有残发和微血迹。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可能——案发前,现场曾有搏斗,而死者的发髻,是被人重新梳理过的。
而能做这种事的,极可能是熟人,而且……极可能是妻子李氏。
这时,随役在屋后厕所附近又发现一堆烧过的布屑和纸张,其中夹着写有“相依相守、白头不离”之字句的纸条,落款为“赵”。
王奇行立即吩咐,传唤李氏。

李氏站在堂上,穿着素衣,眼圈通红,脸色却白得可怕。知县高宏远问:“你夫张成为何自杀?”
李氏哭泣道:“他近来郁郁寡欢,又饮酒过量,我多番劝说无效,他便撞墙自尽了。”
王奇行盯着她头发,忽然道:“你今早是否梳了发髻?”
李氏一愣,答:“未曾。”
王奇行大声喝道:
“你说谎!你头发未乱,鬓角整洁,头绳新换,怎会是惊慌之人所为?更何况,你夫尸体头发打结,伤口隐藏于其中,必是你所梳!”
李氏当场脸色铁青,低下头。
王奇行接着说出烧毁的纸条内容,李氏更是惊慌失措。
知县下令严审,李氏在压力之下终于招供——她与村中一名卖油郎赵大有私情,两人已偷情多年,因张成察觉有异而常常冷待李氏,遂生杀夫之念。
她供称,前夜她在赵大协助下,于张成熟睡之际用铁钉钉入头部,再重梳发髻掩盖伤口,制造自杀假象。
情夫赵大落网,案情终全揭露知县当即命人捉拿赵大,此人已于案发当日清晨逃离村庄,往北乡方向潜逃。
王奇行推测赵大会在其姨母家落脚,派快骑连夜前往查缉,果然将其人擒获。
赵大在县衙被提审时,起初死不认罪,直称“未见李氏多日,更不知张成之死。”
王奇行让人取出那封烧残的情书,将其笔迹与赵大买油账本一比对,毫无疑问是他所写。
再将李氏供词核对,细节吻合。赵大见无可抵赖,终低头认罪。

他招称:“她说若夫君不在,我便能光明正大迎她入门。我当时鬼迷心窍……真真该死!”
李氏与赵大合谋,趁夜行凶,将张成杀害,又合力清理现场伪装“自杀”,烧掉所有书信和衣物,谁知天网恢恢,终被识破。
民间哗然此案一出,后山村乃至整个青阳县哗然。村人皆知张成为人厚道正直,不想竟惨死妻子之手。
众乡民议论纷纷:“杀夫再嫁,古今罕见,真毒妇也!”
“那赵大也不是个东西,一点道义都无,跟着毒妇干下这等丧尽天良之事。”
李氏与赵大二人被囚于死牢之中,不日便将问斩。
知县高宏远命人张榜于市:“刁妇谋夫,奸计败露,诛之以正人伦;奸夫助恶,处之以清法纪。”
民心大快,百姓敬仵作之明察秋毫,更称王奇行为“鬼眼仵”。
王奇行的独白:生死之间看尽人心案结数日,王奇行一人独坐于家中书房,对案卷沉思良久。
他在日记中写道:
“三十余年验尸无数,人死之谜多隐于细节。然最难测者,非死者死因,而是生者之心。”
他回忆此案最初,是从那根异常整洁的发髻入手,再至发丝颜色、墙角钉痕,字纸余烬,层层剥茧,终破此奸计。
他深知,每一个被谋杀者,身后都有真相可寻,只要有人不放弃查证。
他更知,世间最冷之物,不是铁钉,而是起歹念之人心。

张成死后,遗下一儿一女,由其胞弟抚养。后山村村长为其募捐建了一座义塾,纪念张成生前教书育人之恩。
青阳县知县亦将此案上报府台,特授王奇行“义仵匠”匾额一方,悬于县堂之中。
村民自此对仵作一职另眼相看,凡有命案,必请王老亲自检验。
王奇行则淡淡一笑,说:“我不过是一个识血识骨的老汉,侥幸未负天理罢了。”
史册留名,清代奇案传世此案最终被收入《青阳县志》卷六《刑名》篇,标题为《李氏谋夫案》。
案中详细记载尸体检验、验发髻发现、供词对证、结案定罪全过程,为后人提供极珍贵的法医学参考。
嘉庆初年,江南刑部尚书偶见此案,命人录入《清代奇案汇编》,与“五鼠闹东京”“李三娘冤案”等并列。
京师太学生曾评论:“此案虽小,查证如神;仵作老者,堪为刑狱楷模。”
正义之剑,终将斩断黑暗多年之后,王奇行辞世,葬于后山村山头,墓碑仅书四字:
“验骨得真”
村人为其守墓三年,感念其破案有功、手段公正。
此案也常被后人讲述,作为教子育人之典范。
正如王老仵所言:
“世上真相再隐,也遮不过一双明眼;再毒之计,也逃不过良心昭昭。”
这是一桩让人唏嘘的奇案,一段揭示人性光明与黑暗的历史。
而历史从不会忘记,那些手握真理,不惧权贵,凭一支验伤锥,唤回正义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