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淮海战场前,杜聿明情绪崩溃,几次跟同僚抱怨:校长太一意孤行

今人说古 2025-04-13 23:57:14

杜聿明多年后回忆淮海战役,声称自己是以赴刑场之心情上战场指挥的。但是在多年前的战前,在写给故交文强的“邀助信”中,他却是不无自得,说自己手握雄师——精兵16个整编军,“较之东北兵力雄厚”。

杜聿明的心情为何如此矛盾?其实这并非什么前后矛盾,而是他的心态被蒋介石搞崩了。

1948年9月中旬,文强刚到长沙绥靖公署工作的第二个月,杜聿明突然从徐州寄来封信,言自己深得蒋介石信任,已被委任位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徐州汇集海量国军精锐,望他能来“共襄盛举”,出任“剿总”副参谋长。

杜聿明确实没说谎,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便寄希望于淮海,集结能调用的所有部队备战。

国军经过两年多的作战,兵力消耗甚多,但在徐州、蚌埠一带还有地方绥靖区的5个军、4个机动兵团12个半军、牵制刘伯承部的12兵团4个军,以及交警、炮兵、工兵、通讯、辎重、战车等部,总计24个军、近80万兵力。

虽说他们的士气有些低迷,可是他们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空中支援、炮火等方面,仍优于我军许多。

最关键的是,当时我军能摆上淮海的兵力仅60万。这样占据兵力优势的大规模决战,对国军来说可谓是史无前例。

前不久开始的辽沈战役,我东北野战军兵力70万左右,东北国军兵力55万左右。这也难怪杜聿明说“较之东北兵力雄厚”了,真是一点不假。

因此,杜聿明很有为蒋介石、为国民党打好淮海这一仗的信心和决心。

杜聿明的想法是,抓住二野、三野尚未会师的时间差,集中兵力从三野身上啃下一块肉,以提升士气,再与之决战。

但历史就喜欢开玩笑,或者说蒋介石就爱折腾人,杜聿明是淮海、辽沈两头跑,最终没能指挥上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开始时,杜聿明也正筹备“淮海战役计划”。但他很快就被蒋介石亲自乘飞机,接到沈阳主持东北大局去了。

辽沈战役,蒋介石坐镇北平,遥控东北国军,结果使得东北战局迅速糜烂,败亡就在眼前。

他不觉得是自己有问题,反倒怪罪起东北最高军事主官卫立煌。

当下东北国军最要紧的是收拾残局、保存实力、稳定军心,可蒋介石就是急不可耐地对卫立煌撤职查办、追责论罪。

杜聿明到沈阳时已经晚了,锦州已然失守。当时蒋介石下定决心,合并华中、徐州“剿总”,让“小诸葛”白崇禧来统一指挥,并负责淮海决战。

这不失为妙招,可是白崇禧完全不搭理,他害怕自己沦落到卫立煌的下场,被蒋介石借机收拾。

这时候,蒋介石应该调在东北无多大用处的杜聿明,回到徐州继续主持淮海决战,奈何老蒋不知怎么想的,就是要留他负责东北国军的后续撤离事宜。

前面杜聿明一走,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就变得六神无主,好似失去了灵魂,下令原计划行动起来的部队原地待命,等杜聿明回来再说。

杜聿明回到淮海战场指挥时,战役已经开始三四天了。他回到南京、徐州,复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前,在北平停留了一下。

他从傅作义处听到淮海战场情况后,感到十分诧异和恐慌:蒋介石为什么把主力撤到蚌埠附近啊。

杜聿明心想完蛋了,国军赢不了,淮海战场成刑场了,自己去的结果只有两个,被俘或被打死。

恐惧涌上心头的杜聿明,试图请妻子打掩护,以有病不能起床,摆脱踏上淮海战场的命运。可惜最终失败。

解放战争中,国军打的很多大小战役,背后都有蒋介石的影子,他插手极多,前线指挥官和战役指挥官有时候跟傀儡没区别,做不了什么决定。

明白淮海战场将成国军绞肉机的杜聿明顿时慌了神,几次忍不住跟其他国军高官说心里话,抱怨蒋介石。

一次是见何应钦,杜聿明直言东北国军的覆灭,完全是蒋介石一意孤行。何应钦深表赞同,感叹不已。

还有一次是跟张治中,询问国共谈判情况时,杜聿明说徐州被搞得相当混乱,国军已经不能再战了。两人毫不掩饰说起对蒋介石的不满,非要让麾下去送死。

不少人说杜聿明上淮海战场,心情应该是“舍我其谁”的慷慨悲壮。可笔者觉得他的心情更多是绝望、无奈、悔恨。

0 阅读: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