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腾蛟:南明殉国的最高级别文官,气大才疏的抗清勇士

史间行客聊话 2025-04-16 10:06:16

说说中湘的文烈王,真是有幸得以安葬在那陶公山,山间气息浓郁又苍茫。到了春日,大家纷纷外出踏青、修楔,游人特别多。他们都争着在中湘文烈王的墓前献上茝兰,整个墓地周围都弥漫着香气。——这事儿是何承珍提到的。

何腾蛟,号云从,老家在贵州黎平那边。崇祯年间,他通过乡试考中了举人,一开始当的是南阳县的县令,后来调去做了淮徐兵备的副手。那时候,天下乱得很,到处都是流寇闹事。但何腾蛟治理有方,他管辖的地方愣是让那些流寇没了踪影,因此一下子名声大噪。到了顺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左良玉打着“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的旗号,带兵去打南京。何腾蛟觉得这事儿不对劲,不愿跟着瞎掺和,就带着堵胤锡、傅上瑞、严起恒、章旷、周大启、吴晋锡这些人马,一路转移到长沙,在那儿建了个新的抗清的大本营。

1645年,也就是顺治二年的夏天,清军一路打到了南京,把那儿给占领了。这时候,明朝的一个王爷,唐王朱聿键,他跑到福州,自个儿称帝了,建了个新朝廷,叫南明隆武政权。一听这消息,何腾蛟就带着自己的人马,投靠了这个新政权。没过多久,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那边被清军给干掉了,他手底下那几十万大军,一下子就散了。这里面有些人,像刘体仁、郝摇旗他们,不愿意投降清军,就合计着也投靠隆武政权。于是,他们带着五万多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离长沙不远,大概百十里地的湘阴城。

那时候,长沙城里头的明军人数还不到一万人,大伙心里头都对大顺军是不是真心归顺感到犯嘀咕。何腾蛟看了看眼下的形势,觉得收下大顺军这事儿能行,一来能壮大自己的力量,二来还能削弱敌人的实力。他就和手下的谋士章旷合计了一番,派出手下的大将万大鹏去劝降刘体仁和郝摇旗。郝摇旗这一被劝降,还挺给力,他又去拉来了袁宗弟、蔺养成、王进才、牛有勇这些以前大顺军的将领,带着他们的兵马一块儿来投诚。这么一来二去的,总兵力加一块儿得有十多万人,全都归何腾蛟指挥。这下子,他们的声势可就大了去了,长沙俨然成了一个抗击清朝的大本营。

没过多久,何腾蛟又安排堵胤锡去劝降了李自成的侄子李过,还有李自成的部将高一功等人,他们带着十万多兵马归顺。这样一来,南明一下子就多了二十万精兵强将,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大顺军勇士,抗清的力量也因此大大增强。隆武帝特别开心,直接提拔何腾蛟做了东阁大学士,还让他兼管兵部尚书,并且赐给他定兴伯的爵位。到了顺治三年,也就是1646年,明朝的宗室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登基称帝,建立了南明的永历政权。朱由榔对何腾蛟也很看重,让他做了武英殿大学士,还给了他太子太保的头衔。再到顺治五年,1648年的正月,朱由榔又进一步提拔何腾蛟为太师,这可是南明最高的文官职位了。而且,何腾蛟还负责统领湖南湖北地区的所有明军,说他是南明的头号人物,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那时候,何腾蛟手下带着两拨人,一边是明朝的正规军,另一边是之前投降过来的大顺军。这两拨人以前那是见面就眼红的死对头,现在虽说因为一起打清朝的敌人走到了一块,但他们心里的疙瘩一直没解开。何腾蛟呢,又老是偏心明朝正规军,对大顺军那是各种看不顺眼,不是打压就是拆分,一到打仗的时候,就把大顺军往前推,让他们去当最危险的先锋。这样一来,大顺军的将士们心里能痛快吗?最后,李过、高一功这些大顺军的头头儿实在是受不了,干脆带着队伍跑了,跑到川鄂交界的那个夔东山区,另起炉灶,建了个新的抗清基地,这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夔东十三家的开始。

何腾蛟没能把大顺军拧成一股绳,结果大顺军里的精兵强将都跑了不少,而他倚重的官军又没啥战斗力,这让湖广那边的局势变得越发糟糕。到了顺治六年,也就是1649年,清军瞅准机会,发起了猛攻。那时候,何腾蛟正在湘潭守着,可城里兵力不足,很快就让清军给打下了,何腾蛟自己也被清军给抓了。清军为了使何腾蛟投降,特意派来了他以前的部下徐勇去劝。但何腾蛟硬气得很,说啥也不肯低头,最后竟然绝食七天,就这么牺牲了。永历皇帝听到何腾蛟为国捐躯的事儿,伤心得不行,专门下了道诏书,追封他为中湘王,还给了他“文烈”的谥号,以此来表彰他的忠贞不屈。

在《明史》里头,张廷玉是这样说起何腾蛟的:“这家伙,在一路坎坷、危机四伏的日子里,愣是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一点没动摇。”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