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中,顾清俞和施源这一对的婚姻,从结婚开始就注定了离婚的结局。
原本应该平等的夫妻关系,在顾清俞和施源二人之间却是靠着顾清俞一人苦苦支撑。
婚后,顾清俞单方面的讨好公公婆婆,甚至为婆婆支付了几十万的手术费,而当施源知道这件事后,更是拼了老命兼职,最后将钱还给了自己的妻子。
两人的和好还是靠着展翔这个局外人设局,虽说表面上两人维系了一个和睦的家庭,但顾清俞和施源在婚后的不对等依旧没有改变,两人离婚的结局也不会改变。
让我们透过《心居》,从顾清俞和施源这段不对等的婚姻上看看不幸的婚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离婚的。
女尊男卑,两人的结婚只因回忆和政策顾清俞再次见到施源时,已经成为了跨国公司的高管,精明干练,而且算是事业小有所成,经济收入可观。
反观施源,为了遵守和顾清俞的约定,报了复旦大学,但高考成绩却不能让他进入复旦,只能读中专,最后在旅游公司当导游。
顾清俞对施源的执念,就停留在24年前的那一句“我会回上海的,到时候再见。”
就凭着施源这一句话,年幼的顾清俞便在高考时去施源的老宅找他,但一直没能找到施源。也就是因为这一句话,顾清俞拒绝了展翔10年。
顾清俞和施源的再见面,便是在顾清俞想要再买一套房的时候,婚姻中介为她介绍的对象正好就是施源。
而第一个反对这门婚姻的人正是施源的父母,而施源父母反对的原因则是因为施家算是个名门世家,所以施源不能和顾清俞这个“平民”结婚。
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如今的施家早已没落,成为上海的底层贫民,而顾清俞则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
但施源是顾清俞24年的白月光,顾清俞为了能够再买一套房,不顾施家父母的反对,毅然和施源签下合同,选择了结婚。
顾清俞和施源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女方精明干练,事业和经济上远远强于男方。
而且顾清俞和施源的结婚并不是因为两人的感情已经升温到组建家庭的地步,而是因为施源是顾清俞24年的白月光,而且顾清俞需要和一个人结婚购买新房,施源只不过是在购房政策条件下正好出现罢了。
柴米油盐,两人的生活只有自卑和矛盾婚姻本就是情感向物质转变的过程,更何况顾清俞和施源连感情基础都没有。
施源的妈妈得了很严重的肾病,治疗需要花费一大笔钱,所以施源一直没有将妈妈送进手术室。
而顾清俞和施源有约在先,所以施源也不愿意接受顾清俞的借款。
当婚后的夫妻连财产都分得明明白白,双方父母也站在楚河汉界的两侧,这便是顾清俞和施源婚姻里最大的矛盾。
正因为这24年以来,施家的没落和顾清俞的崛起,让施源看到了经济、生活上的差距,但作为顾清俞的丈夫,施源一直想要成为那个配得起她的男人,然而在这过程中如影随形的便是深深的自卑。
虽然顾清俞能够看得出也感觉到施源的自卑,但缺乏陪伴和相同经历的顾清俞永远也无法对施源自卑的来源感同身受。
没能一起成长的两人强扭在了一起,不同的遭遇和心性注定成为二人婚后的另一个矛盾。
虽然施源不是个软饭男,也对顾清俞有好感,但这些都无法成为两人能够在婚姻里相守走到最后的理由。
当婚姻中有一方永远处于自卑的状态时,婚姻关系的不平衡终将升级为个人差异带来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也将成为离婚的导火索。
貌合神离,两人的离婚只原强势和自尊顾清俞在上层职场打拼多年,处事冷静、果断,而她对施源的印象还停留在12岁的时候。
当顾清俞和24年后的施源结婚,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和这个陌生的施源相处。
顾清俞对施源强势把控,她希望施源成为理想中的“全职丈夫”,希望他每天都能够在自己下班后陪伴自己,不用再外出当导游。
面对如此强势的顾清俞,有着自尊心的施源并不甘愿当一辈子的“软饭男”,他想要证明自己不是一个窝囊废,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赚的钱给父母买一套房子。
正因为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着基本的自尊,施源才会在工作之余到处兼职,就为了自己能够离梦想更近一点。
就在施家得知施源妈妈的手术费是顾清俞给的以后,在强势的女人和男人的自尊心面前,两人的婚姻在施源母亲身亡后画上了句号。
顾清俞的强势和施源的自尊,两个不知退让的人在一个屋檐下一直碰撞,他们两人都没有错,只是忘了怎么退后,忘了家庭是两个人的结合,而不是单方面的总揽全局。
写在最后顾清俞代表的是当代的女强人,独立自主、善于心计、手腕强硬,在婚姻中始终保持强势,而施源则是身为底层人民因为机缘巧合与上层的顾清俞结婚,施源虽然贫穷,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强上进的心态,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最初的自尊心。
但女强男弱,且互不退让的婚姻注定了两人离婚的结局。
顾清俞和施源的婚姻失败并不单纯因为女强男弱,婚姻中无法旗鼓相当的夫妻,注定无法维持夫妻关系的平衡,而失衡的夫妻关系注定了分开的结局。
而婚姻之中,互不退让的强势和自尊更是加速平衡的崩坏,所以谈一场兴趣相投的恋爱,再和那个互相包容的人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