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晨露未晞采嫩芽,指尖翻飞染春色。本文以细腻笔触勾勒明前茶采摘制作的匠心历程,从沾露的茶篓到杀青的蒸汽,每一片茶叶都凝结着茶农对时令的敬畏与技艺的坚守。一盏新茶,满斟春光。
明前茶记
文/朱卫珍

晨光初露,金坛茅山东麓的薛埠成峰茶园已人影绰绰。采茶工王阿姨裹紧头巾,腰间竹篓轻晃,粗糙的手指掠过枝头。沾着晨露的嫩芽在她指间轻颤,"要赶在日头上来前多采些",话音未落,一芽一叶已灵巧落入篓中。
茶园主人单小马站在垄埂上,望着茶垄间星星点点的采茶人。他搓了搓手上的老茧——清明前是最珍贵的采茶时节。此时茶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因产量有限,素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明前茶之所以金贵,是因为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清明时节雨水充沛,气温适宜,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回甘,金坛茶生长于茅山山脉,地处最适宜种茶的黄金31度,土壤里富含多种有益的矿物质,茅山脚下,水库,大坝众多,云蒸霞蔚,森林覆盖率高,鸟语花香,茶炒出来有金坛茶所特有的兰花香,板栗香,品后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之感!


采茶工多是五六十岁的农家妇女,鲜艳的防寒服在茶丛中格外醒目。李阿姨左手扶枝,右手采芽,"一天最多采一斤鲜叶,挣个一百块钱"。她直起腰捶了捶后背:"比在家闲着强"。不远处,身着红装的采茶女指尖染着茶色,正将嫩芽收入篓中:"明前茶芽最金贵,必须争分夺秒。"
单小马自豪地介绍他的生态种植理念:"我坚持绿色种植,少用农药化肥,保留茶叶最纯正的风味。今年气温低、雨水少,明前茶产量更少,但品质绝对出众,定能赢得茶客青睐。"他解释道,春季气候多变,茶叶成分变化快,"早采晚采一天,品质就大不相同"。但由于春茶价高,茶园往往在茶树一芽一叶萌发达5%时就开始采摘。"这更多是靠经验判断,而非科学数据。"


本村"天地人茶庄"的叶玲娣正在采茶。她家有近百亩茶园和制茶设备,自制的"旗枪茶"曾在八十年代获金坛县特种茶评比一等奖和三等奖,凭借独特工艺和优良品质,茶庄一直经营得有声有色。
朝阳初升,茶芽上的露珠渐渐消散。单小马俯身捏起一片嫩芽对着阳光端详:"白毫饱满,芽形如雀舌。"他将芽尖放入口中轻嚼,"甜中带鲜,是春天的味道。"车间里,几台崭新机器正预热待命。
九时许,第一批茶青送入车间。萎凋槽中的鲜叶渐渐褪去青涩,散发出淡淡花香。单小马不时揉捻茶叶感受柔软度,儿子小单专注调整参数。"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小单曾是一名军人,退役后在常州开了一家茶叶店。店里的茶叶都来自自家茶园,而那些精美的陶瓷茶具,则是他妻子娘家祖传手艺制作的。每到茶叶采摘的忙碌时节,小单就会回到茶园帮忙。
杀青机轰鸣作响,高温锁住鲜爽。单小马紧盯茶叶颜色变化:"火候要恰到好处。"他捧起杀青叶轻嗅,栗子般的甜香已然浮现。
揉捻工序最见功夫。茶叶在机器中翻滚成形,"就像按摩,要揉出茶汁却不破叶。"单小马的手上浸满茶渍,墙上记录表写满数据。闲暇时,他会帮周边茶农代加工。


午后三点,新茶出炉。嫩绿的茶叶微卷,白毫显露。"尝尝今年第一杯金坛雀舌。"茶汤清亮,入口鲜爽,回甘悠长,尽是春天气息。明前茶因积累冬日养分,品质上乘。
包装车间里,女工们正将茶叶装入铝箔袋。"这样能隔绝空气,保持风味。"单小马检查封口时,老客户的询价电话接连不断。
从茶园到茶杯,这片茶叶凝聚着无数匠心。晨露打湿的裤脚,茶汁染色的双手,蒸汽熏红的面庞,都在诉说千年茶人的坚守。当茶汤入喉,品味的不仅是春意,更是一份传承。
(2025年3月25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