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瓦罐院,不要簸箕院”,瓦罐院和簸箕院,分别指什么?

依依聊文化 2025-03-03 09:02:35

过去农村一些老话,总喜欢打比方,通常用些日常生活中的农用工具和什物为喻体,形象生动,贴近生活,一听就能明明白白。

然而,现在很多人远离乡村,对农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生疏,对一些老话不一定能理解。

本期给读者介绍的一句农村老话是:“宁要瓦罐院,不要簸箕院”。

你知道这句老话中的“瓦罐院”和“簸箕院”,分别指什么样子的庭院吗?

还是老套路,这里先介绍这句老话的来源。

这句老话来源于风水典籍《阳宅十书》,书中有两句这样的话:“前宽后窄,越过越矮”,“前窄后宽,富裕无边”。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庭院的形状,前面要宽一些,后面要窄一样,家庭运势就会越来越变差,也就是说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差。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庭院的形状,前面要窄一些,后面要宽一些,家里就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生活也就越过越好。

这里之所以说是“宽一些”和“窄一些”,指的是稍微宽一些和窄一些,如果太窄或太宽,就接近三角形了,这在传统庭院中,不管是前面窄,还是后面窄,都不会采用这种形状的。

这两句话,在过去的农村流传比较广,运用也比较多,既可以指阳宅和阴宅所处的地形,包括总体地形和前面的地形,也是庭院的形状,还指房屋的形状。

上面所说的农村老话,所指的就是阳宅庭院整个的形状。

一、簸萁院

过去农村,人们把前宽后窄形状的庭院,叫簸萁院,也叫棺材院。

所谓簸萁院,就是指庭院的形状像一只簸萁。簸萁形状通常是敞口的,前面开口宽,后面窄,便于撮东西,也便于倒东西出来。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的簸萁是收口的,也就是前面口子窄,腹部宽,底部又要窄一些,但比口子还是要大一些。农村一般把这种形状的编织品称为筲箕,但有一些地方还是将这种编织品称为簸箕。

民间又称这种庭院为棺材院。所谓棺材院,就是说院子的形状像棺材。这主要是说棺材的形状为一头大一头小,庭院的形状类似棺材。

把前宽后窄形状的庭院比喻成棺材,在农村是有争议的,有些喜欢钻牛角尖或抬扛的人,就喜欢出来反驳。

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棺材摆放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棺材做好后,在院子里的摆放,称摆寿材或寿木,老人还健在,只是提前预备好,因此摆放的时候,通常以门或房屋坐来分内外,进门处为外,房屋的朝向为外,大的一头朝外,小的放里面。

这也就是农村老话中,称“前宽后窄”形状为棺材院的主要原因。是指空棺材。

第二种,老人去世后入棺后,棺材大的一头,为逝者的头,放在里面,也就是房屋的坐向;棺材小的一头,为逝者的脚,放在外面,也就是朝门(一般为堂屋大门),也就是房屋的朝向。

出殡时,小的一头在前,大的一头在后,寓意用脚走路。到了坟地,放入金井时,头枕靠山,大的一头放里面,脚踩明堂,小的一头放外面。

这两种摆放方式,也就成了民间争论的原因。有些人认为,“前宽后窄”不是真正的棺材院,而“前窄后宽”才是真正的棺材院,寓意发财。

二、瓦罐院

人们把前窄后宽的庭院形状称为瓦罐院。

现在很多人把瓦罐和坛子混为一谈,实际上,过农村瓦罐是瓦罐,坛子是坛子,是两种不同的陶器,因此才有“坛坛罐罐”之说。两者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

过去的瓦罐,口子小,罐颈长,底部大。其口子小到什么程度?有一种瓦罐,只能伸进一只手,可是,如果把手伸进去后,把手握成拳头,手就出来不了。

我家乡有一个《秀才吃瓦罐米》的笑话故事。清朝时期,有一天清早,一位穷秀才的老婆有争事要回娘家一趟,要到晚上才回家。出门时,老婆对秀才说,家里的米在瓦罐里,如果饿了就自己煮饭。

到了下午,秀才觉得自己肚子有点饿,就去煮饭吃。他伸手到瓦罐抓米,结果手抓米后,怎么也出不来。最后只能用手指缝夹了几粒米出来。结果按照这个方法捣鼓了一个下午也没掏出多少米。

老婆回家后,见秀才这样,又好气又好笑。她将瓦罐拿起来,倒过来,米就出来了。秀才感叹道:“原来这么容易!”

这虽然是个笑话,由此可以说明古代的瓦罐,是什么样的形状,让读者增加印象。

民间又把这种前窄后宽的庭院称为杏木院。也就是说,其形状像杏木一样。杏木的特别是靠近根部大,梢头小。实际上,大多数的树木都是这样,为什么要用杏来比喻呢?

主要是因为杏木根系发达,寓意家族根基稳固、枝繁叶茂。

上面将瓦罐院和簸箕院解释清楚了,下面就来解释一下这句老话的具体意思。

这句俗语用了“宁要……不要……”的句式,是农村俗语和老话中常见的句式。这种句式是一种假设句,假设只有两种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宁要”就是可以选择的,而“不要”就是不可选择的。

一般来说,这种句式在农村俗语和老话中,假设有两种选择,都不是最佳选择,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只在在没有别的选择情况下,只能从两种中选一种相对好一点的。

我国的传统庭院也好,房屋也罢,讲究的是天圆地方,民居的方正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这种传统建筑观念下,瓦罐院和簸箕院都不是最理解的宅院,民间俗信认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是瓦罐院要优于簸箕院。

我们从民间对两种形状的宅院取名,就可以看出其中的优劣。

过去农村,传统习俗中,用簸箕罩人和扫帚打人,是一很大的侮辱。特别用簸箕罩人,侮辱性更强。

其中的民俗原因是,过去年轻人早亡和小孩夭折后,埋葬时,要用簸箕撮土,坟堆好后,将簸箕罩在坟尖上。民间也就形成了这种禁忌。

棺材也是让人感到畏惧的器物,用来给庭院命名,自然是用其不好的寓意,且暗含“不吉利”。

相对来说,用瓦罐和杏木命名,听起来就让人舒服多了,其寓意也好多了。

民间习俗认为,簸箕院的布局财气外泄、人丁不旺,象征家财难以积累,家族运势衰退。而瓦罐院的布局,能“锁住财气”,利于家庭财富积累。

但是,民间俗信认为,瓦罐院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主小气”,意思是说,虽然能够聚财气,但是,像瓦罐只进不出,家庭成员因过度节俭,形成一种非常吝啬性格,按照农村的话说就是小气。

总结,“簸箕院”为前宽后窄的形态,在民俗中被认为是漏财、损丁的庭院;“瓦罐院”为前窄后宽的结构,在民俗语中象征聚财、稳固,但也含有“小气”的缺陷。

这一句老话,是传统民居文化中“以形喻运”的常见说法,没有科学依扰,且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遵守“天圆地方”的传统建筑规矩。我们在解读这句老话时,要用科学的思维加以甄别。

0 阅读:85

依依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