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建社会新风尚

粟米千机 2025-04-19 09:14:32

清晨的社区广场上,志愿者支起“流动普法站”;校园走廊里,学生围着AI互动屏答题;深夜直播间内,律师用方言解析新法——这些场景折射出中国普法实践的创新与渗透。随着“八五”普法规划推进,法治正以多元形态融入社会肌理。

系统升级:普法嵌入治理体系普法工作已从传统宣传升级为系统性工程。2023年全国新增法治主题公园1276个,村(居)法律顾问覆盖率达98%。浙江宁波将普法纳入“未来社区”建设,网格员通过智能终端实时调取《民法典》条款调解纠纷;深圳对开展员工普法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推动超2000家科技公司建立法律培训制度。“当法律深度嵌入政务、监管和信用体系,法治才能成为社会‘操作系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晨强调。

全民参与:法律走进生活场景基层力量成为普法纽带。四川大凉山576名“法律明白人”用彝汉双语讲解法规,今年化解矛盾4300余起;北京律所联合外卖平台推出30万份“普法餐盒”,将劳动法知识送入城中村。青年群体以创新方式破题:华政学生开发的《法治人生》游戏模拟12个法律场景,吸引50万青少年体验;重庆退休法官编创普法快板,用乡音守护老年人防诈防线。

技术赋能:精准触达需求痛点大数据与新技术重塑普法形态。江苏“法润民生”平台分析咨询高频词,生成定制化“知识图谱”,针对网约车司机制作的《接单风险》短视频播放量破800万次;青岛交警用AR眼镜让违章者直观观看事故三维模拟,上海“法治元宇宙”则提供虚拟庭审观摩。“法律以场景化呈现,公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清华研究员王颖指出。

成效沉淀:法治信仰渐成共识细微处见证改变:北京某街道接入高空抛物监控数据后,案件量降76%;海南“涉外法律服务超市”半年为外籍人士止损超2亿元。中国社科院调研显示,87.6%的受访者认可“遇事找法”成为新常态。下一步,司法部将构建普法精准评估体系,探索区块链追溯成效机制,并推动法治素养纳入信用积分。

从高原巡回审判车到湾区5G法治直播间,这场始于1986年的普法长征,正以更生动的姿态描绘“法安天下”的现代图景。当规则敬畏与权利意识扎根日常,法治文明的新基座悄然浇筑。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