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资治通鉴》汉纪 孝文皇帝元年
皇宫大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空气都要凝固了。
群臣们齐刷刷地跪在地上,齐声请求:“皇上,国不可一日无储君,请早日立太子以安天下啊!”
皇上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沉声说道:“朕德行薄寡,自知难以与古之圣贤相比。就算不能广求天下贤明有德之人,将帝位禅让于他,也不能轻易预先确立太子,这只会让朕的德行更加薄寡。如此做法,岂能让朕心安理得?”
“皇上,早点立太子,这是对宗庙社稷负责啊!以天下大局为重,请皇上三思。”
皇上摆了摆手,目光深邃:“楚王刘交是朕的叔叔,吴王刘襄是朕的哥哥,淮南王刘长是朕的弟弟,难道他们之中就没有能立为太子的贤能之人吗?现在不在他们中选拔举用,却说必须立朕的儿子,天下人会因此认为朕遗忘贤明有德之人,只考虑自己的儿子,这可不是心怀天下的君王该做的事!”
群臣一听,面面相觑,随即又齐声说道:“皇上,古代商、周建国,国泰民安上千年,就是因为立儿子为太子。立太子一定要立儿子,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啊!”
“可朕怕此举有违高皇帝之初衷。”
“高皇帝平定天下,为太祖,皇位传于子孙后代,世代不断。现在若放弃最应该立为太子的人,而重新在诸侯王和宗室中选择,这岂不是违背了高皇帝的初衷?此事不宜再讨论了。皇上的儿子中,刘启最为年长,且纯厚仁慈,请皇上立他为太子!”
皇上看着群臣,沉思片刻,终于缓缓开口:“罢了,罢了,既然众卿都如此坚持,朕便依了你们。刘启,朕便立你为太子,望你日后能勤政爱民,不负朕之期望!”
群臣一听,纷纷叩首谢恩。
1、大臣为啥干涉太子之位?
自古以来,搅和进立储纠纷的,下场往往不太好,但其中的利益也是诱人的。
一旦站对了队,那回报可是丰厚得很。
诸吕被灭那会儿,有资格继位的可不止刘恒一个。
刘交,代王刘恒,庶长孙齐王刘襄,哪个不是有点名分的?
特别是刘襄,平诸吕之乱立了大功,本想着能携功名继位,竞争力可强了。
可最后呢,代王刘恒因为得了勋贵的支持,以庶长子的身份就这么无功上位了。
政治合法性不够强,自然有人不服。但这次立太子可不一样了,其他的人选都是外人,只有刘启是刘恒的亲儿子。这太子之位,刘启几乎是囊中之物。
群臣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次站队太子刘启,风险小收益大。
一旦站了队,那就是向刘恒表明了忠心,以后就是刘恒的人了。
这表态,就像是投名状。
群臣们心里都盘算着,这买卖划算。
站对了队,以后的好处少不了。
再说了,刘启是刘恒的亲儿子,立他为太子也是顺理成章。
这风险小、收益大的买卖,不做白不做。
于是,群臣们纷纷表态,支持刘启为太子。
2、文帝为啥不直接立太子?
朝堂之上,群臣齐声请求立太子。
刘恒却摇了摇头。
说着,刘恒还指出了自己的叔叔、哥哥、弟弟:“立他们不行吗?他们都是宗室亲贵,干嘛非要立我的儿子?”
大臣们一听,急了,连忙辩解道:“皇上,商、周立国,只传儿子,所以才国运延绵不绝。这是历史经验,是自古以来的惯例,刘邦在天之灵也是希望子子孙孙世代相传的。”
其实,文帝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这么说,不过是故意装糊涂,引导群臣为他说不便说的话,做不便做的事。
他知道,宗室里有不少人盯着这个皇位,心里的小九九可不少。
群臣们也是聪明,一听就明白了文帝的意思,纷纷表态支持立刘恒的儿子为太子。
这样一来,既堵住了宗室的嘴,又让那些有夺位心思的人死了心。
文帝看着群臣们一致的支持,心里暗暗点头。
他知道,这场立太子的风波,他赢了。
不仅赢得了群臣的支持,更稳固了自己的皇位。
3、听懂别人的话外音。
在这个社会里,和人打交道,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
有时候啊,你得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可不是教你学坏,而是让你懂得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有些人啊,就是一点委屈都受不得,遇到点事儿就非要争个输赢,结果呢?
往往是赢了小战,却吃了大亏。
为啥?
因为人啊,都不是孤立的,你今天得罪了这个人,明天说不定就在哪儿栽跟头了。
还有的人啊,和人交往就直来直去,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那可就太天真了。
这世道上,话里有话、弦外有音的事儿多了去了,你要是听不懂,那就只能等着被坑了。
一个人啊,要想有出息,就得明白,在江湖上行走,千万不能直来直去。
你得学会听懂别人的话外音,那才是高情商的表现。
比如有人跟你说“这事儿你看着办吧”,那可不是真的让你随便办,而是得揣摩揣摩他的心思,看看他到底想让你怎么办。
所以啊,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得多留个心眼儿,别啥话都往外蹦,也别啥话都信。
得学会变通,得懂得人情世故。
这样,你才能在这个复杂的江湖里游刃有余,才能少吃亏,多办事儿。